面试的1分钟介绍,是需要准备的。
一开始以为,都在那,到时临时发挥就好了。
后来发现,功力不够,没有充足的准备,事情未必如心所想。
比如在参加面试、复试等场景中,没想到1分钟介绍,还是挺重要的。一开始以为随便说几句就好。后来反思自己的表现,当把1分钟介绍变成文字,然后揣摩修改后,大变样了。和当时的临场发挥对比,差距有几个级别了。
当然,既然写出来了,就要变成能脱口而出的东西。于是反复背诵,通过类似肌肉记忆的逻辑,不断强化大脑对着内容的记忆。比如通读30遍,更容易不经大脑一样脱口而出。
所以,那些表面上看起来的轻松,背后都有不让人看见的艰苦打磨。
锤炼举重若轻的能力
工作中,如果不能沉着应对、从容展开,而是如临大敌、乱成一团的话,那就不是工作态度的问题了,而是工作能力出了问题。
1.扎实的理论功底是举重若轻的原则。哪些理论呢?比如关于沟通、关于业务、关于心理、关于思维、关于学习等等。当大部分突发的疑问都能诉诸理论知识,得到合理解释的话,一个人的状态至少是不慌的。扎实的理论功底除了让自己认清过往和当下,还能更有自信地面对未知和未来。也就是掌握了一些规律后,自然具备了预测事物发展态势的能力。大致来说,就是,认知还在自我掌控之中,认知在轰塌和重建中,时刻没有丢失自己,并变得更加强悍。
2.开阔的眼界格局是举重若轻的推进器。复杂的职场环境中,从来就不存在完善成熟的机制,只可能是尽量接近,而且尽量接近完善的同时,会伴随着随时可能发生的洗牌重来。所以,工作中的人们,不要把自己当成一个被动的棋子,而是要尽量站在领导者的角度去思考工作。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当心量足够大,就可以容下一沙一石,处事自然举重若轻。
3.专心致志地工作是举重若轻的动力源头。举重若轻的能力是通过日常的精耕细作,从量变到质变,持续积累起来的。不磨砺技能,机会来了是接不住的,甚至机会会绕道走。具备了专心致志的精品意识,做到了专注投入,自然举重若轻地处理事情,就象是专心的修表技师,镇定自若地处理着微小零件,和微小零件之间的关系。
是的,只是看起来举重若轻而已,但这也挺难的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