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印度佛与日本武士

印度佛与日本武士

作者: Helenkeller | 来源:发表于2020-02-29 08:00 被阅读0次

——在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的探索与发现之五

阿什莫林的印度文化在地面层12展厅《公元600年前的印度》和第1层楼32展厅《公元600年后的印度》、33展厅《印度莫卧儿朝》。日本文化在第2层楼36展厅《1850年后的日本》和37展厅《1600—1850的日本》。

阿什莫林讲述的印度的故事。地面层展厅12印度,公元前2500年—公元600年~

宗教在印度人的生活和文化中扮演了中心角色,至少有四千年的历史。在公元前500年到公元500年之间,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等主要的历史宗教逐渐发展成熟。从那个时期留存下来的大多数艺术作品都受到了他们教义的启发。画廊的对面展示了早期印度艺术的发展,从印度河流域文明到印度北部马图拉地区的第一次印度教和佛教雕塑的开花。在这一侧展示了犍陀罗地区(巴基斯坦北部和阿富汗东部)的佛教艺术。强烈的希腊—罗马文化影响产生了一种自然主义的雕塑风格,在描绘佛陀和他的生活时采用了古典模型。

阿什莫林博物馆亮点展品之11,释迦牟尼佛像

甘达拉Gandhara,大约公元200年。片岩。在一个经典的站立姿势中,佛陀以驱除恐惧的姿势举起右手,他的左手握着僧袍的衣褶。雕刻精美的头部和长袍的造型显示出强烈的希腊罗马影响。巴洛小姐的礼物。

博物馆的第1层楼展厅32印度,公元600—1900年~

印度和佛教艺术

来自印度,喜马拉雅山和东南亚。

这些印度教、佛教或耆那教的许多图像曾经被安装在寺庙或圣殿里,作为日常虔诚和冥想的对象。他们传达了宁静、慈悲和至高无上的力量,或神和开悟者的洞察力。像这样的图像今天仍然在整个印度,以及喜马拉雅地区和东南亚的崇拜,其文化被佛教和印度教的传播改变。从公元600年开始,寺庙的形式在印度内外发展,成为宇宙象征性的缩影。塔和外墙充满了神、人、动物和植物的雕刻图像,独特的地区风格的雕塑很快在整个次大陆发展起来。与早些时候一样,专业雕刻家通常为不同信仰的人工作,因此印度教、佛教或耆那教的图像可能具有相似的地区风格。

阿什莫林博物馆亮点展品之12,香迪基什瓦拉

青铜,塔米拉杜Tamilnadu,1150 - 1200。

背着斧头的、年轻的圣徒香迪基什瓦拉(Chandikeshvara),因献身于湿婆神而在印度南部受到崇敬。他的形象经常与湿婆和他的家人在圣殿中建在一起。

在一位匿名捐助者的帮助下,为纪念j·c·哈尔博士(1967-87年东方艺术的保管者)而购买的。

阿什莫林博物馆亮点展品之13,南迪,湿婆的公牛

玄武岩,德干或印度南部,1500-1700年。一只年轻的公牛,在后期被称为南迪,经常伴随着湿婆神的形象,作为神的相关动物或交通工具(法哈那)。这类牛的形象通常放置在湿婆庙前,面向内殿中的神。罗伯特·塞威尔的礼物。

南迪牛是印度教湿婆神的交通工具或坐骑。南迪的雕像经常被发现坐在湿婆的神庙外,看着里面的神的雕像。这尊雕像来自印度南部。 南迪戴着很多装饰品:铃铛,铁链,装饰品和鲜花。您认为它们可能是什么颜色?

瓦拉哈,毗瑟奴的野猪化身~

石头。北印度。中央邦或比哈尔邦,大约公元900年。

从公元早期开始,印度庙宇雕刻的蓬勃传统就开始兴盛起来。在这里,在一个印度教的创世神话中,毗湿奴神以野猪的形式从原始水域的深处拯救了地球女神(Bhudevi)。

Bhudevi站在野猪头的右边~

一个蛇女神出现在前面~

来自印度东部的佛教雕塑~

这些帕拉时期的图像显示了佛陀和菩萨(未来的佛陀)坐在莲花宝座上,以及多臂坦陀罗神。它们将成为修道院内冥想和虔诚仪式的中心。有时来访的僧侣会把这类图像带到他们在西藏或东南亚的祖国,从而帮助把帕拉风格传播到亚洲其他地区。摩诃菩提寺的石头模型可能曾经被一个西藏僧人以这种方式获得。更常见的描绘佛陀和佛教神灵的陶土牌匾也经常被来访的朝圣者收藏。

亚曼塔卡,铜,印度东部,1000—1200~

坦陀罗神亚曼塔卡(死亡的失败者)站在水牛上。道格拉斯和玛丽·巴雷特2013年的遗赠。

合金铜内修阎魔站像,东北印度帕拉风格,高约15cm。这件阎魔为帕拉风格造像中非常少见的题材。阎魔一面六臂,左展战斗姿势立于一头水牛之上,这是内修阎魔的典型形象。造像面部的刻画以及配饰,上扬怒发的处理都彰显着帕拉艺术的韵味,尤其台座莲瓣的形制,标志性的突出帕拉王朝10—11世纪的醇正血统。

阎魔又称阎魔天,是密教从印度教中最早吸收的尊神之一,位列十大之一。他的形象多见,按照不同的传承又分为外修、内修和密修三种,外修阎魔比较常见,而内修阎魔非常少见,他的形象应该是直接源自印度教中的阎魔形象,他在印度以及藏地的传播十分诡秘,更多出现在绘画作品中,此件实体铜造像为十分罕见的一例。

阿什莫林博物馆第1层楼展厅33,印度莫卧儿王朝1500—1900~

印度最强大和持久的伊斯兰王朝是莫卧儿王朝。巴布尔于1526年建立了这个帝国,他的孙子阿克巴(1556-1605)巩固了这个帝国。在阿格拉、德里和拉合尔执政期间,阿克巴和他的继任者成为了艺术和建筑的慷慨而富有创新精神的赞助人。一个多世纪以来,莫卧儿宫廷艺术辉煌地融合了波斯、印度和欧洲的艺术风格。在欧洲,“大人物”成了绝对权力和宫廷气派的代名词。莫卧儿王朝的艺术影响也传到了德卡尼苏丹和印度拉其普特人的地方法院。到18世纪60年代,帝国衰落,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统治次大陆。这一时期的艺术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欧洲特色。

象牙柜~

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和锡兰都设有贸易站。当地工匠为当地公司官员或出口商生产了许多精美的家具,形式上是欧洲的,但在装饰上是混合的。

这个柜的顶部面板显示了一个荷兰党抵达锡兰海港。 背面展示了狩猎大象的高潮。传统的卷轴画,包括鹦鹉和狮头六翼兽(神话中的生物),出现在正面和侧面。

镶嵌象牙雕刻的木制品,锡兰(斯里兰卡),1650-1700年。在阿什莫林之友的帮助下购买的。

阿什莫林的日本文化在博物馆第2层楼展厅36,日本,1850年~

日本精神,西方技术

明治时代(1868-1912),日本经历了250年的闭关锁国政策,向西方开放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军事统治结束,新政府开始了西方化和现代化的计划,许多日本艺术家失去了他们的传统赞助人,被迫调整他们的作品,在现有的日本和中国传统的基础上尝试新的西方技术和风格。这种艺术提供了一个日益增长的出口贸易,并在西方成为一个迷人的来源。日本艺术对西方艺术家如莫奈、梵高和德加产生了重大影响。尽管发生了这些变化,日本社会的许多风俗习惯仍然和以前一样。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对话一直延续到今天,为日本艺术注入了活力,例如茶道。

明治时期是日本艺术转型和实验的重要时期。到1900年,也就是日本首次向西方开放近半个世纪后,日本艺术家对西方新技术有了更好的掌握,对不熟悉的西方设计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许多人成功地将西方元素与传统的东方风格和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新的和现代的东西。

按照上图数字顺序:

1、阿什莫林博物馆亮点展品之14,带有瀑布设计的景泰蓝珐琅花瓶~

Namikawa Yasuyuki(1845-1927),安顺河,大约1910年

铜质银线和景泰蓝釉。

在景泰蓝的珐琅制品中,金属线与金属体相连,彩釉涂在金属线之间。这只由京都景泰蓝艺术家纳米川安苏基设计的花瓶显示了他对造型线条的熟练运用和对装饰形式的适应。在匿名捐助者的帮助下购买的。

2、(右)带有鸢尾花和鲤鱼图案的景泰蓝珐琅彩釉碗

AndōJūbei(1876-1953),安藤重兵衛,约1900年

银和金线,银底座和景泰蓝珐琅

这个碗由名古屋的景泰蓝艺术家AndōJubei创作,结合景泰蓝和错综复杂的plique-à-jour技术。一般的景泰蓝制品是在烧制后将金属体取出,这样珐琅和金属丝就能自己支撑起来。这是一项极其困难的技术,而这只碗显示了一种罕见的技能。由监护人监督和玛丽亚和罗伯特凯利监督借给。

3、(中)带有鱼的图案的银色和景泰蓝珐琅花瓶~

应归功于南川佑介(1847-1910)

濤川惣助1908

带有景泰蓝珐琅的银饰。

在他位于东京的工作室里,景泰蓝制品制造商纳米川宗介专门从事“无线”景泰蓝技术,将用来盛放彩色珐琅的金属线隐藏起来或完全除去,产生绘画效果。从私人收藏借来的。

4、雪中的西斯塔寺观~

田畑亀堂1899

纸上的墨水和颜色

为了纪念t·d·罗斯。

阿什莫林博物馆第二层楼展厅37,日本1600—1850~

全国上下一片安宁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激烈内战,日本在17世纪早期被德川家族的军事统治者统一。在接下来的250年里,日本处于和平状态,德川幕府统治着他们的首都江户(今天的东京)。

在江户时代(1614-1868),艺术在高级武士和朝廷的赞助下蓬勃发展。富有的商人也成为艺术的重要赞助人。这一时期见证了瓷器生产的开始,新画派的出现和木刻印刷的兴盛,漆器、金属制品、纺织品设计和茶道艺术也有显著的发展。

阿什莫林亮点展品之15,武士头盔和面具

《战争的艺术》,武士铁、漆、丝、金等金属制成的盔甲,1700年代。这是王子秩父1937年从莫德林学院借来的礼物。

这件盔甲是在江户和平时期制作的,当时武士只在仪式上穿盔甲,以显示他们的地位和财富。它是用小片涂漆的金属用丝线系在一起做成的。盔甲坚硬、柔韧,比欧洲钢铁盔甲轻得多。头盔比盔甲的其他部分更古老:里面的铭文可以追溯到1560年。

如果您遇到日本武士战士,在战场上戴上该头盔和面具,您会感觉如何? 也许有点害怕?

您能看到头盔顶部的小狗吗? 这是只狮子和狗之间的十字架,是只狗狗或护卫犬。 他的工作是保护武士免受恶魔的侵害。

阿什莫林亮点展品之16,老鼠斜倚在一副日本象棋上

木制品。

作者:Kano Tomokazu (1760 -1840)

署名:“Tomokazu”(1800-1840)

安娜·拜根夫人的礼物。

将印度佛与日本武士放在一起叙述也是挺有趣的吧!

相关文章

  • 印度佛与日本武士

    ——在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的探索与发现之五 阿什莫林的印度文化在地面层12展厅《公元600年前的印度》和第1...

  • 云游学—日本文化系列•武士道

    云游学—日本文化系列•武士道 <专题讲座> · 什么是云游学 · 武士道的起源 · 武士道的精神 · 武士道与禅 ...

  • 最后的武士—救赎之战

    关于日本武士的电影有很多,最经典的莫过于黑泽明的《七武士》,而《最后的武士》则将自我救赎与武士精神完美结合,堪称经...

  • 最后的武士

    《最后的武士》发生在1876至1877年间,日本国内武士阶层暴动的时期。武士在日本曾是特权阶级,但是随着武士...

  • 缀梦录

    地点日本,天津,印度学校,大医院,焚化场 人物,同事,兄弟,金饺子, 魔灵,黑灵,血灵,白武士,启灵者 情节,出差...

  • 封建时代的中国,日本,印度的阶级

    中国古代,有士农工商等级,日本,有武士,农,工,商。印度,有吠舍,刹帝利等等级。对印度并不熟悉。 中国以文为上,靠...

  • 纵观日本(6) 岛国国民性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东方岛国,日本以其固有的“武士道”、“神道”为根基,在与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吸收融合了儒家、佛...

  • 樱花落下,死亡将近,原来这才是日本的武士道

    花为樱花,人为武士。 武士道恰如日本的樱花一般在日本人的心里深深扎下了根,樱花绚烂而又倏然消逝,武士精神也是如此,...

  • 日本古代巨型刀-“大太刀”,难以想象古代日本人能举得动这种刀

    在古代日本,武士刀成为一个武士的标配,直到现在,日本武士刀依旧是世界刀具中的精品。但是在武士刀中,存在着一种巨型刀...

  • 悦读社发言(175)

    一种传统日本非常独特的文化精神——《武士道》读后 《武士道》这本书,如何解释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的?这本书写成时,正值...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印度佛与日本武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psdh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