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看了一篇简书,聊到《瓦尔登湖》,简友的目的可能是引出自家美景,大篇幅描绘了身边的美景美食。
我觉得,评价瓦尔登湖,如果仅仅看作是人与自然和谐就看低了。他讲的其实是哲学,反思当代社会人的价值观。那些美景的描绘只是为了反映作家的内心。好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篱笆山都只是美景,真正重点在“悠然”。这本书,如果心态不能放平,是看不进去的。
但是简友能在当下浮躁的社会看到身边那么多的美景,我觉得已经很好了。因为太多人沉浸在焦虑中无法自拔,即使身边都是美景也是视而不见的。
看跟帖的时候,很多人说看不进去这本书,我觉得不是书不好,而是他们的心没有和书达到共振。每本书都有自己适合的读者,如果没有相同的心理基础,无法体会作者的心境,肯定是看不进去的。
这里没有贬低读者的意思,只是想说,人是不一样的,而且在不同年龄段的自己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一本书有的人会说好看,有的人看不下去。在十几岁看到的书是一种感觉,到中年之后再来翻看又是一种感觉。
看书,其实读的是自己的内心。不仅仅看书是这样,出去走走看山看水也是这样,做任何事都是在读自己,包括网络上的各种言论还是这样。
人能看不同类型的书,说明他有兼容并蓄的能力,在生活里面也会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可以换位思考的人。到外面游玩的时候,如果非常愿意尝试当地的美食,看不同的风景,同理如此。世界很大,人与人可以大不同,物与物可以大不同,接受别人的不同,是一种境界。
卡塔尔世界杯开幕式有一幕,是摩根弗里曼和一个卡特尔半身少年的对话,他们讲的是正是世界不同,世界因不同而美好。
人都是不同的,为什么要以统一标准去评判呢?对人用统一标准评判是焦虑的一个重要来源。也就是卷的原因,大家都一样,只能越来越提高标准。
昨晚,娃和我们玩的很开心,背着他老妈,模仿我小时候背着他用屁股撞。弹钢琴也很快乐,找出过去练过的曲子弹。我们夸他弹的好听,手指灵动。他也觉得自己很牛,没看谱还记得不少,还能弹下来。到后面他开始玩游戏搞笑,让我们分别用右手弹,他坐在旁边用左手弹,表情也是千变万化。那时候,我们仿佛看到曾经活泼的娃回来了。
昨天,同事发了一个视频给我,是她家三岁小朋友给她端茶的视频。视频里面小朋友端着一杯茶慢慢的走过来送给她,请妈妈喝茶。我很感慨,分享给了妻。
人从小都是这样的,愿意尝试体验各种不同的,如果正面鼓励了,他们就越来越做的多,如果负面评价多了,他们就不愿意再做了。
刚开始我们给娃学弹琴也是不在意娃弹什么样的,但后面被人影响,逐渐开始焦虑,还是觉得要考个级、尽快练过了,到了初高中就好好学习。结果竟是这样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每每想起过去,想起曾经的娃那么好,而我们那么蠢,都唏嘘不已。
继续努力吧,做好自己。2022112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