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
说起英语学习,几乎人人都有一肚子苦水要倒。时间跨度长,从初中一直学到大学;投入精力多,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必修课,每天学习,常常考试;最终效果差,大学毕业后,基本是哑巴英语,看看简单的英文内容,做不到和老外的顺畅交流。当然有很多的原因造成了这种情况:比如教学课程设计违反科学,忽视大量输入,不重视听力和表达;老师也是按照这种模式培养,教学能力不足;缺少合适的英语学习资源;为了方便区分和公平性,不得不放弃了对口语的测试;不过最重要的应该还是没有按照正确的语言规律学习,使用错误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观念,导致在英语学习这件事上事倍功半,投入产出不合理。
理论
备受推崇的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Dr.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主要观点如下。
1、input 输入假说。英文学习的根本在于input输入,缺乏输入就不可能学好任何一门外语。所以说,我们身边的很多人英文不好,仅仅是“输入量”太少,而不是“练习量”太少。在这一点上,我们大部分人的英语学习都没有这么做,无论是我们正规的学校英语教育,还是有外教的英语辅导机构,各种网络或者线下培训班。李阳的疯狂英语恰恰相反,李阳提倡的是反复练习,熟能生巧。同时这个假说也说明了关键的一点,光靠培训的时间是学不好英语的,还是得找资源,勤输入。
2、i+1理论。进行输入练习时,一定要遵守i+1的原则,“i"即你现在的水平,”1“即比你现在稍微高一点点的难度。而我们的学习习惯恰恰相反,喜欢追求i+N,背诵大量单词,阅读有难度的文章,从而提高考试成绩。这样大跃进的学习,不仅效果差,也挫伤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3、narrow input假说。输入的材料类型和难度级别在一定时间内相对要狭窄,只输入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可以把熟悉的语言知识以不同的模式快速熟悉起来。像那种听、说、读、写齐头并进的方法,其实是把注意力分散,样样抓,样样都不精。
4、情绪机制。学习的材料和环境应该是有趣的、轻松自如的,才能实现效果的最大化。
实践
需要什么学习什么
结合自己的需求,围绕自己的工作选择学习内容。学了就能用,用了就有反馈,这样的学习能够看到正面的反馈,更容易坚持下去。
采用过程导向
考虑到影响英语能力的因素很多,采用某些方法后也很难预计会达到什么水平,放弃设立难度很大,且很虚幻的目标,比如: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读写无障碍;看电影没有障碍。英语能力的提升是一个从0分到N分的逐步上升过程,到达一定程度后,就会维持在某个层次,如果不使用,还可能会下降。根据一些英语专家的说法,学英语感受到进步,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哪怕你真进步了,也没有体会,而且英语在短期内,比如三四个月,就是没有进步,努力很久,不见成效。制定计划,严格执行,不看结果。套用一句鸡汤,埋头赶路,不问前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