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都表示想读书却坚持不下去。按心理学的说法,做不到的事情说明它没那么重要。
人真遇见自己想读的书,那是会互相吸引的。
大家都听说过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其实他那也是不情愿,他那也是设法坚持;在他之前就有个极其功利甚至变态的读书人——军事家吴起。
吴起曾师从曾参,手不释卷,班里就他一个老不回家。
曾子问他:“咋不回去呢?”
吴起说:“我跟我妈发过誓了,我要当了大官才回去。”
曾子心想:“这人是不是有点……”
不久,家里传来了母亲病故的噩耗,吴起放下手中的书,大哭三声——然后擦干眼泪拿起书来继续读。
曾参在旁边都看傻眼了,半天才反应过来。他静静走到吴起面前说:“我没有这样的学生。你,走吧!”
曾子没看错人,吴起后来不仅杀妻求将,还多次被人收买,辗转数国,始终是功高盖主,最终死于楚国的权力斗争。
然而吴起还真不属于那种急功近利的读书人。虽然他在曾子门下只学了一年,却有真才实学。
《资治通鉴》中有另一个故事:一天吴起在帐篷里给一个伤兵吸背疮里的脓,伤兵的母亲在帐篷外面哭。周围的士兵就劝她:“我们将军对我们是挺好,但是你也不用这样感动吧?”
“你们知道啥?”那大妈哭得更惨了:“当年他就是这样给我丈夫吸脓的,我丈夫深受感动,打仗时都不知道跑,最后死在了战场。现在他又这样对我儿子,看来他也快死在战场了……”
正所谓“控制产生忠诚,爱产生分离”。吴起对他所学的儒家文化的另类解读是划时代的,而他那举世瞩目的军事才能反而像是副产品。
这件事情说明吴起这变态的渴望确实是一种动力。而作为正常人,我们的动力又在何方呢?
大约在需求之中。根据马斯诺需求理论,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根据最新的理论,在这5层需求之外还有1个自我超越需求。如果我们已经有一份工作可以养活自己,那么我们的动力大约在后4个需求当中。
组团读书,几乎铁定能满足其中的3个需求:我们可以通过复述来吐露心声,通过推荐书目、互动增进感情,甚至通过思维的碰撞来与作者做朋友;而经常读书的人通常比较有涵养,做人得体,保证每个人得到尊重;如果我们在读的过程中不小心取得了进步,那不是更有动力了吗?
至于自我实现,光靠读书估计还是不够。
不过如果你想改变读不下去的状况,如果你能读下去却想更进一步,那么共读活动就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