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茶叔继续讲一个《左传》里的小故事,《蹇叔哭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书归正传。
鲁僖公三十二年冬季(公元前628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去世了。鲁僖公三十二年十二月十日,晋国人准备把他葬在祖坟所在地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
刚从绛城(今山西翼城县东,晋国都)出来,晋文公的棺材里发出牛叫一样的声音。晋国掌管卜筮的官员郭偃命令随行的大臣们跪在棺材前面磕头:“国君有大事宣布,‘秦国将要趁我去世之机发起进攻。勇敢的反击他们,胜利属于我们。”
鲁僖公三十年,秦国派大夫杞子驻守郑国。一天,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穆公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北城门的钥匙,如果我们派军队过来偷袭,可以一举占领郑国。”
秦穆公听了很高兴。
稳妥起见,他专门向蹇叔请教。
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我没听说过。长途奔袭,后勤供给就很难跟上,而人家以逸待劳等着我们,恐怕不行;况且大军出动,消息肯定会散布出去,也一定会有人把我们军队的行动报告给敌人。
劳师远征又一无所获,必定会让战士们心有怨言。就算我们保密工作做得好,但大军还要在路上行走上千里,这么大的军事行动能瞒得了谁呢?”
秦王觉得蹇叔老糊涂了,胆小怕事,拒绝采纳他的意见。
然后秦穆公召见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任命他们为秦国大将,在城东集合军队准备出征。
君臣告别的时候,蹇叔哭着说:“孟子啊,我看到战士们从东门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再从东门回来了!”
秦穆公听蹇叔说这样的话很生气,派人对他说:“你懂个屁!如果你八十岁就死了的话,你坟墓上的树都能合抱了!”
蹇叔的儿子也在出征的军队里。
蹇叔哭着送他:“晋国必定会在殽yao地(殽山,今河南洛宁县西北,地势极其险要)伏击我们。殽地有两座大山,相距三十五里。南面那座山是夏代君主皋的墓;北面那座山是周文王曾经躲避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在殽山中埋伏,我去给你收尸。”
于是秦国的军队就向东出发了。
茶叔说:
1.古代人真有那么迷信吗?负责卜筮的官员能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恐怕是各个诸侯国之间互相派了不少间谍吧。
2.不光是古代,就是近现代因为国家领导人去世而被别国趁机大举进攻的例子也数不胜数。
3.秦穆公在这件事情上有点一叶障目了,光看到战术上能得到的利益,却没能从战略上做出冷静的分析。
4.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蹇叔作为秦国的老臣经历的事情多,经验也丰富,能够清楚看到进攻郑国的危害性。可惜秦王没能听从他的意见。
5.个人觉得杞子作为一个臣子和属下向秦穆公报告可以偷袭郑国的情报没有错。收集情报、及时反馈本来就是臣属应有的责任,负责作决定的是最高领导者。
6.三个秦军将领也没有错。军人以服从为天职,他们只是忠实执行国君的命令。至于秦军的失败,并不是他们三个不够聪明,不够勇敢,或者说军队平时的战术训练不够刻苦。
就像蹇叔说的,这场战争在没有发动之前就胜负已分。
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晋国选择在殽山伏击秦军并获胜,首先得益于出色的情报工作;其次是晋军的训练有素和将领的指挥得当;再次就是充分利用了地形优势,一举获胜。
8.“主不可怒而兴师”,也不可因为眼前的利益而发动战争。“好战必亡,忘战必危”永远是我们应当牢记的座右铭。
(茶叔原创作品,严禁任何形式的抄袭和音视频的转换,违者必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