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

作者: 爱学习的李子 | 来源:发表于2020-08-03 19:41 被阅读0次

    “人死如灯灭,好似汤泼雪” ,生命本是一场虚无,人活一世也只不过是短短一程。最近村里一位老人突发疾病离世,我参加了老人的葬礼,一些见闻实是与过往葬礼上的大相径庭,也算是通过一场葬礼感悟颇多,寥寥数笔以记当时所感,同时愿逝者安息,无意冒犯。

    傍晚时分,雨声渐息,随着的是一位年近七八的老者的静息。那天已是半夜十点过,我正准备休息,突然看到了在微信群里的一条消息,乡下一位老者离世,当时也是十分震惊,记得几天前出门那天还看到那位老者在地头劳作,身体看着甚是硬朗。但是也是由于已是深夜,也没有四处求证,伴着将信将疑的态度,睡下了。第二天一早,也是从叔叔那里得到了证实,准备下午一并去参加葬礼。

    由于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在我们这里的丧葬也有其特定的规律,老人去世以后的时间到第二天的下午主要是准备阶段,准备接待宾客的饭菜,准备老者的丧葬用品等,到了离世后第二天的下午开始搭设灵堂,然后晚上逝者生前的亲朋好友会从各地赶来吊唁,主家设宴接待宾客,逝去后第三天早上方可入土安息。

    我到老人家里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八点钟左右了,老人家的房屋修在田地之中,上下皆为坡地,没有院子,只有厨房与主屋之间有一小块空地,场地显得十分狭小,我们到那里时看到人也很少,差不多100来人,很是稀疏,当然这是如我所料的:除了一些人情世故外,能在这来帮老人料理后事的也大多是看在老人生前的面上。

    老人是年轻时入赘这里的,虽然不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人,但是在这里却也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十分节俭,留下了诸多美誉,邻里乡亲对其也特别敬重,虽然近些年老人年龄大了,但凡是邻里乡亲家里有些个大事小情,依旧能看到老人的身影,虽然不能像年轻时那样背背扛扛的,但在一些手工细活上老人依旧是一把好手。老人的节俭在村里也是出了名的,近些年老人虽已是年近八旬,可依旧是村里种地数一数二的好手,一年四季、天晴下雨都在地间、田头劳作,去赶集为了省下几块钱的车费宁愿步行几十里的山路。可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即使在今天家里仓满钵满、不愁吃,不愁穿的情况下,依旧把节俭刻在心头,即使家里小麦千斤,吃的馒头依旧少不了些玉米粉。葬礼过后回家,当我和家里大人们坐在一起,谈及这位老人的一生时,我母亲还笑着说,老人去世后在灵堂祭奠的两个馒头,大概是老人这一辈子吃过的最好的两个馒头了。

    这样一位勤勉节俭的老人,却似乎不太受老天爷的眷顾,老人和他的妻子生下了一女一儿,但两个孩子的精神上却都有一些问题,大脑略显迟钝,好在女儿结了婚,是男方入赘,生下来两个女儿。可同样是入赘,他的这个女婿和他相比可就差远了,有些吝啬,更有些滑头,不受人待见,一年四季在外挣钱,可到头来却并没有给家里带来什么收益,这些事情在我们这里是人尽皆知的,同时从老人这场简单的葬礼上,我对他也有清晰的认识:老人去世时,他还在外,离家却也不是很远,可是他到家时已经是第二天下午接待宾客的时间了,作为一家之主,这样大的事情,他理应及时赶回家来操持,可却迟迟不归,归家后还在向邻里分享他带回来的特产,如不是旁人提醒,似乎还无意踏进灵堂半步。当然这些都是听别人说起的,因为那是我还没到。但后来的一些见闻变为我亲耳所闻、亲眼所见了。

    我参加过许多的葬礼和婚宴,在别人家,我是能感受到邻里的热情的,不管是任何差事,大家都是争先恐后想为主家帮忙尽力,可在这里我感受到更多的是一份慵懒,似乎每个人都不想为其倾尽全力,办什么事情的效率都很慢,我想这大概和他有关吧。晚上按照习俗也算是一场小小的追悼会吧,村里的乡亲代表以及老人的亲人会围坐一桌,总结老人的一生,同时会对后人有一些指点。而在这位老人的追悼会上,除了对老人一身的赞扬外,是会上每个人对这位不合格的女婿的批评,对这个家庭未来的担忧,因为顶梁柱倒了。

    如果说非要给这位不合格女婿的作为找个借口的话,那只能说是因为他是个女婿吧,可有些发生在老人女儿身上的事情我却很难理解,虽然说老人的女儿神经上有一些问题,但也是能懂得些道理的,老人毕竟是她的亲生父亲,含辛茹苦养育了他,可老人过世以后,却从未见过她的一滴泪水。在葬礼上,很多阶段儿女会哭诉,这有一定的时间段,但我更相信这种场合的哭泣是发自内心的,毕竟是生离死别的事情,可在这呢,甚至是老人入土的那一刻,他的结发妻子都已泪如雨下了,他的女儿孙女却在一旁无动于衷。

    老人的一生很节俭,但似乎也只有节俭传给了他的后代,他的女婿也很节俭,节俭到连老人的葬礼都很舍不得花钱,我认为老人苦了一身,在他生命的最后一程,应该风风光光的离开,可现实却与愿相违。老人葬礼的流程很省,甚至连老人的寿衣都没有几件好的,数量也并不多。现在静下来想想老人在人世的这一程,似乎很苦。

    老人节省了一辈子,种了一辈子的地,家里粮食充裕,也攒下来不少继续,可是在他离开的那一天,从早上不舒服到下午的离开,甚至连一滴水一粒饭都没有触及,家业是攒下了,可身体没了。我们常讲节俭是中文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辛苦了一辈子,该享受的时候就要享受,世事无常,生死难料,有些东西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当然,通过这一场葬礼,我看透更多的是那份包裹在利益下的亲情:作为父母,总想要创造更多的利益,把更多的东西留给自己的孩子,可有些孩子似乎领略不到父母的这份真情,将利益凌驾于亲情之上,实属悲哀。

    感受了老人一生的阅历,我似乎看到了只会出现在余华先生笔下的真实的灵魂,于是我很想在余华先生的笔下去寻找一副共同的灵魂。是悲惨一生富贵吗?有些共性,但似乎又没有那么惨。是卖血养家的许三观吗?有着共同的责任感,但似乎又有些差异。后来想一想,每一个人都是个鲜活的个体,也都有着不同色彩的人生,有着不同的灵魂,大可不必去为他寻找共鸣的魂魄,活出自己不好吗?生死本就是世间常态,但如何看待生,如何对待死,需要我们用一生去体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离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qarr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