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视一词,意为区别对待。时间带来的变化显而易见,被时间歧视,可能就很难看到变化了。
心智如果不随着时间变化,就容易体现在语言的浅薄上。正如一个段子所言:看到滕王阁只会喊“卧槽”,却背不出“秋水共长天一色”。
语言浅薄,实际上也映射出心智浅薄。近日自己在读统计学方面的书,翻着前几页看就感到非常吃力。有一种明明都是汉字,组合起来就是读不通的感觉。
又想到了上上个月同样翻了几页的《原则》,看不懂就索性丢在一边。关注的公众号文章也只是读个一知半解,打开不到几分钟就直接关掉。
到最后长篇幅的文字看不懂,心智水平低到只能消化段子、图片和小视频。
几日前领导开会,特意强调了年轻人要远离两大软件:抖音和今日头条。这些充满了简单、重复性的洗脑音乐,会让人变得“千篇一律”,只试图接近简单的东西,远离复杂。
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好处还是有的,就是能遇到许多志同道合的抖友,找到一个互相认同的容纳性群体。
我们喜欢喊666,喜欢说pick或者diss,目的在于追求一种认同感和优越感。表现出来:
你看看我是个多么紧跟潮流的人。
是你主动想表达diss吗,可能不是。是整个环境驱动你去这样做,diss这个词借着你的口表达了出来。
环境使然,所以一个新词火了起来之后,各种对话、朋友圈、公众号文章,纷纷就想尽各种办法「用起来」。
但这种词儿的寿命有多短呢?你在说skr的时候,还能想起freestyle么。
想要融入环境,融入集体认同,得遵从环境筛选出来的语言规则。
最初的语言由大脑控制,说出来的话又在回馈并重新塑造大脑。你说了集体认同的话,这种语言又在反馈着你的大脑,大家都在喊pick,自己就顺嘴说出了pick。
信息泛滥,使用什么样的语言,想融入什么样的环境,往往都很难遵从自己的主观意愿。但越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就得冷静下来认真想一想这些问题:
要融入什么样的群体?成为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
想要提升自己的语言水平,还得攻守兼备。
守,当我们被浅薄的语言环境所包围的时候,尽量不要去关注它们。比如微博评论区向来是一个撕X的地方,就没必要加入口水大军,拉低自己的水平。新词汇出来乐呵乐呵就行,没太大必要去传播和发扬,不是所有的紧跟潮流就一定对。
攻,远离浅薄语言,把注意力转向严肃文本。之前知乎有一个议题:小学生是否应该去背诵理解不了的诗词。很多人倾向于背诵,因为一个优秀的语言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正向的。
如果守得住,下一步就是反其道而用。
既然语言容易借着人之口表达出来,那么也可以想办法知晓环境的语言规则,利用规则从而做出正确导向,成为主动的一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