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谦
读书是一项理性的活动,大脑需时刻保持一种远近聚焦的状态,从开启至结束,整个过程处于不间断地思索探讨中。读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高于生活。这看起来有点哲人的味道。他不简单是充当索求答案的工具。更多拥有的是一股无形的力量,让生活更加完美,好似一座的巨大天文望远镜,带着你的眼睛刷新世界。以多元化的视角去看自己。当然,知识就是力量,力量源于知识。最为现实的目的还是把支离破碎的信息语言结构化成为自强有力的输出。
明知如此,质疑的声音依然存在,“为什么我看了这么多书却丝毫没有改变,难道是我太贪心?”想要改变意味打破自己长期依赖的僵化思想。这需大动手术,哪怕轻划一小刀,也会叫痛喊停。再者为达到某一标准数量,埋头“苦读”。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提到“一味读下去等于没有读”。人是最健忘的动物,可能就连昨夜吃过的饭菜是什么也需要仔细回味才能记起一点,更何谈要去记忆一整本书。对书中的知识了如指掌有时真是一种奢望!
我们仔细回想一下,曾经看过的书还能记起多少,书中的内容又有多少为生活所用。很可惜,能在平时用的地方几乎少的可怜,更别说去抒发情感了。其实这一切的停滞背后都与我们的阅读习惯和方法息息相关。流水式的阅读,中间没有思考和停留,哪怕遇见让自己疑惑的点也只是简单用黑笔划下印记,想着日后再来解决。我们的大脑不是流动的图书馆,无法一次性物理存档,这样填鸭式的阅读到头来可能连书中1%的精髓都掌握不了。而且当今生活在信息流量巨大的时代,每时每刻都会有各种信息洗刷你的眼球 的想法能够第一时间被文字保存起来,这样也能成为日后参考的依据。因为我们无法让确保自己一生之中读到的都是好书,一旦入柜,这些灵感契机也难以再次打开。如果是打开自己平时记录的随笔就不一样,能够迅速从中找回书的记忆。评估好坏,同时把现在的想法和过去进行对比。查找自己的成长变化。
谈到写很多人都会觉得劳心费神,,既然都看过了,肯定会有书评之类什么的,只需要借鉴就够了。不管你写的东西别人是否提及过,只要是你主观思考动笔写下来的,那就是你自己的东西。要明白,这是你自己的创作。还会有人觉得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只能写出一些没水平的大白话,low的很。只要动下手中的笔就不要怀疑自己,过分追求完美只会让自己越来越难以下笔。特别是现在很这个时代,手指轻触便能轻易把需要30min才能完成的阅读量3s内存入电子文档。看似极为方便,大容量的吸收知识。实际上收藏了再多也不会再多看一眼,智能化存档永远也深入不了大脑!无形的财富也不会出现。
最后的重点还是坚持,提炼知识转换为自己的智慧。这需要很长时间,不过考验的却是顽强的毅力。把所谓的技巧先丢到一边,扎根扎稳去思考,合理整治优化自己生成的资源。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也不必在别人的影子里生活。
2018年12月18日(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