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2287天,2023.08.25
过度合理化是指在完成任务时给人以过高奖赏,将会削弱他们对任务本身固有兴趣的现象。心理学家德赛和莱珀等在研究依从等问题时发现,活动若不能使个体产生兴趣或快乐,给少量奖赏使之依从便是必要的、合理的。但如果活动比较有趣,再给予很多奖赏反而会减少个体对完成活动任务本身所产生的愉快体验,转而去寻求外在奖励来支持依从。当这种过分的奖励被看作是合理的,日后一旦没有奖赏,其活动会因缺乏内部动机而减弱或停止。
过度合理化是人类的一种态度,它是指当个体非常明显的是为了控制别人而事先付出与之不相称的报酬的时候就会发生过度合理化现象。过度理由效应是指不必要的报酬有时会带来一些隐形的代价。给人们报酬让他们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就会让他们将其行为归因于报酬,这样就会削弱他们的自我知觉——因为兴趣去做。爱德华·德西和理查德·瑞安(Deci&Ryan,1991,1997)在Rochester大学、马克·莱珀和戴维·格林( Lepper&Greene,1979)在斯坦福大学、安·博吉亚诺与其同事( Boggiano&others,1985,1987) 在科罗拉多大学的一系列实验均证实了过度合理化效应( overjustification effect)。给钱让人们玩智力游戏,他们以后继续玩游戏的行为就会少于那些没有报酬玩游戏的人。答应给孩子报酬来让他们做自己心里喜欢的事情(例如,玩魔术牌),孩子们就会将这种游戏变为工作。
一个民间放事也证实了过度合理化效应。一位老人独自一人住在某一条街上,每天下午都有一群吵闹的男孩在这儿玩耍。这种喧嚣惹烦了他,于是他把这些男孩叫到了家门前。他告诉男孩们他喜欢听他们那令人愉悦的声音,并且许诺如果他们明天再来的话他将给每人50美分。第二天下午,这群孩子又跑来了并且玩得比以往更加放肆。这位老人又给丫他们钱并许诺下次来还有报酬。第三天,他们又来了,大肆庆祝,而这个老人义给了他们钱,这次是25美分。第四天孩子们仅得到了15美分,老人解释说他那干瘪的钱包已经快被掏光了。 “求求你们,尽管这样,你们明天还能以10美分的价格来玩吗?”这些孩子失望地告诉他他们不会再来了。他们说,这样得不偿失,因为在他房子前玩整整一个下午只有10美分。
正如自我知觉理论所暗示的,没有预期的报酬并不会破坏内在的兴趣,因为人们仍然可以将他们的行为归因于自己的动机( Bradley&Mannell, 1984;Tang&Hall,1994、)。(就像与樵夫坠人情网的女主人公发现他实际上是一个王子)如果因工作出色而获得的赞扬能让我们觉得自己更有能力和更成功的话,这确实能增加我们的动力。如果我们能恰当地给予报酬,这也许同样可以提高创造力(Eisenberger&others,1999,2001)。
当个体很明显是为了控制别人而事先付出不相称的报酬时,就会发生过度合理化效应。关键是报酬意味着什么:如果报酬和赞赏是针对人们的成就(那会让他们觉得: “我很善于如此”),则它们会增加个体的内部动机。而如果报酬是为了控制人们,而且人们自己也相信是报酬导致了他们的努力,那么这会降低个体对工作的内在兴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