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小小成功的背后都是日积月累的付出,每一口蜜糖都需要用苦涩的汗水去换取。
在我看来,患上“间歇性努力症”主要有下面三种原因。
1. 认知力不足
最近非常流行一句话:“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
听起来很沮丧,那请问,你真是懂这个“道理”吗?
在我看来,真正的懂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按照特定的“道理”去执行。
如果你真的懂了,肯定能看到这件事背后的“好处”和可观的“收益”,且这个“好处”和“收益”正是你想要的。当你口口声声称自己懂了,却没有去坚持践行,只能说你根本没弄懂这件事的价值。
老是间歇性努力的人,根子还是在认知层面上出现偏差。
你没弄清楚你的行为和你想要结果之间的关联性,也不清楚持续付出的真正作用,更不明白在既定情况下该如何坚持。
所以你只有不断重复既有地目标,而无法将目标转化为切实的实施步骤。
哲学家孙正聿教授在《哲学通论》里说:熟知非真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认知力不足,导致我们陷入常立志的怪圈。
2. 高估自己的执行力
后台曾经有粉丝向我请教写作技巧。我便把这几年整理的心得一条条告诉她。
她听完直摇头:“这么复杂,我没时间学。”
我说:“想学写作,就不能懒,笔头勤快才能出好文章。”
她立马点头说:“对啊,我就是太懒了。如果我努力一点点,肯定也能成名。”
其实,真正阻碍她成长的,并不是懒惰,而恰恰事那种“努力一点点,就能成功”的意识。
有的人总以为不用多费时间和精力就能改变现状,其实根本不然。
每一个小小成功的背后都是日积月累的付出,每一口蜜糖都需要用苦涩的汗水去换取。
而高估自己能力的人,不论做什么,定会陷入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的困局,最后不了了之。
因为他们对困难认识不足,对自己又过于自信,一旦遇到挫折,不会反省自己,而只会抱怨不公。
这不是懒,而是能力配不上梦想。
如同龟兔赛跑中的兔子,自以为是,跑到半路就躺下来庆功。
3. 执迷于宏大的目标
一个过于依赖目标导向的人往往无法持续地付出。
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梦想再美好,最重要的仍是切实可行的方法、步骤和阶段成果。
比如减肥,我们身体堆集的脂肪块不是一蹴而就,我们不可能指望一夜之间塑造完美身材。
变苗条只是一个大目标,为达这个目标,一定会有几个关键性结果。比如一周瘦2斤,每天有氧运动40分钟无氧运动10分钟,每日肉类控制在100克,三餐谷物不超过400克等。
文友柳一一曾分享过一个故事。
作家斯蒂芬·盖斯想要减肥。他最开始按计划做30分钟俯卧撑,发现根本做不到。
直到有一次,盖斯心想,管它呢,随便做一个也好啊。当做完第一个,他觉得很轻松呀,于是就继续做第二个,第三个。
2013年一整年,他都只要求自己每天做一个。
结果是,每次做起来自然不只一个。因为目标被清晰地分解,他能够持续获得满足感。
所以,只有将目标具体到可见的阶段结果,才有执行的可能。
如果一味盯着大梦想,不知将阶段性结果作为执行驱动力,那肯定会陷入间歇性努力的怪圈。
明白这些原因,也就不难找到破解的方法。
首先,别关注你不能改变的事
古希腊哲学中的斯多葛派(Stoicism)提出过控制二分法:生活中,有些事情是你能够控制的,有些事情你是控制不了的。
具体到执行面,就是拿出勇气做你能改变的事,将目标从“外部目标”转化为“内部目标”。
拿减肥来说,不要考虑脂肪这个你无法掌握的累赘,安心做你能控制的事,丢开垃圾食品、放下手中高热量饮品、迈开腿动起来等。再远大的目标,也都从卑微小事开始。
谁都想干大事,不愿在小事上浪费精力,但我们是没办法做“不知道该怎么做”的事,更没办法让自己为“不能改变的事”奋斗。好比你想登天,就算你在原地跳出大窟窿也不可能真的上天。
当我们为能控制的小事不断努力,能力会逐渐增长;随着能力增长,我们能改变的事情就越来越多。如此循环,目标就越来越近。
其次,分解任务,设定阶段奖励
如果一件事的完成周期过长、过程较复杂,很容易让人望而生畏,分解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分解的最大好处是很容易将阶段性结果提取出来,还可以减少失败风险。
先从简单部分着手。我们大脑的特性是,对于简单而明确的指令,愿意立刻去干,且取得进展的成就感让我们更容易坚持。
OKR工作法则说:任务里困难的部分往往是衡量目标是否实现的关键结果。
面对复杂模糊的指令,大脑的本能是调头跑掉。
不幸的是,生活和工作中80%以上的任务都是复杂的。
既然躲不掉,只能冲上去跟它拼了!在这个阶段,调动我们所有资源和能力,与之死磕。
同时,给自己设定阶段性奖励:当完成某事,奖励某物。若完成的快感本身不能缓解奋斗的辛苦时,奖励不失为一种好刺激。
我曾在减肥坚持不下去的时候,用少量的甜点奖励自己。
开始吃起来心安理得,后来边吃边自责,因为深知掉下来的肉全是汗水,之后锻炼更努力。这个道理之前听别人说过,但自己切身感受才更明白。
《管理的实践》中说: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有了目标才能确定工作。
我们先在目标这个终点插上旗贴,再分解成适合自己的不同路线,一个个攻克它。
最后,设想未完成的后果
任何事情都有后果,判定它是否严重取决于个人。
有些写作平台规定签约作者每个月要过稿2篇,若未完成,下个月复活必须完成4篇。
正是有这样的压力,才会让作者们去克服懒惰的天性,不断精益求精。
你想,每次打开电脑,淘宝、微信、抖音,哪个不比写稿轻松?
可是一到月底,有的人就如热锅上的蚂蚱: 2篇都过不了,写4篇更完不成。
这般一想,还是努力看书,持续地输出优质内容,才能有机会让读者粉丝看到自己的作品。
再比如职场的朋友,多想想,如果年底KPI不过关,后果是:晋升机会拱手让人、年底加薪无望、连累上司没脸。所以还是赶紧工作,提升效率吧。
《自控力》里说:
当我们打算做某件事情或学习某项技能时,我们的本能会拖延、会效率低下。除了在大脑中演绎失败的各种结果,还可以设想身边人的反应。
试想,如果你真的失败了,身边人反应只有两种,亲者惋惜、仇者正中下怀。
多想想身边人的反应,让自己先被绑架,你就有动力坚持。
有句笑谈说:人和猪的区别在于,划一个圈给猪,猪会走出那个圈;划一个圈给人,人却将自己永远锁在圈内。
这样的人,好比井底之蛙。
青蛙没有走出井底,没见过外面世界,至少快乐满足,它以为世界就如此。
间歇性努力的人,是曾经跳出井底又跌落原点的青蛙。他知道身后是万丈深渊,也明白前面天空辽阔,就是不愿付出代价挣脱,只好假装没见过外面的世界。
真的不会后悔吗?当我们老去,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失败,而是我本可以。
为了让曾经的苦难配得上自己的梦想,我们可以一步一步由易到难给自己设定目标付诸实践。
理想总是越想越美,生活却是越做越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