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利益,有前二义故,《观念门》引上文云“若得定心三昧,及口称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云云)。
:刚才这一段,是在《圣教集》的830页。829页先引用了地观这段话,“一一观之,极令了了,闭目开目,皆令得见。如此想者,名粗见”。830页第1行说“此谓觉想中见,故云粗见。若得定心三昧及口称三昧者,心眼即开,见彼净土一切庄严,说无穷尽也”,这里说了两个——“定心三昧”和“口称三昧”。怎么突然就说出两个来,这有什么道理呢?“定心三昧”是讲修观的,由观门教来修观的。“口称三昧”讲的是口称名号。

我们回到《楷定记》这里来,它说得很清楚,说“如是利益,有前二义故”。“前二义”是哪二义呢?前面不是说“通有二义”吗?一个就是观门教的利益,第二就是执持佛名的利益。那么,这里的解释和《观念法门》里的解释,可以把它们通贯起来看。《观念法门》那里说“定心三昧”和“口称三昧”,很显然,定心三昧是观佛——观门教的利益,是修观的利益;口称三昧肯定是第二种,“教所诠弥陀名号,为佛语体”,这是口称三昧,口称“南无阿弥陀佛”。
所以,祖师解释《观经》,他总是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最终归向专念弥陀佛名。明的就是“观佛三昧为宗”,这是诸师表面上都能看得出来的;但是潜在下面的“念佛三昧为宗”,诸师就看不出来。善导大师解释这里的文,他说“若得定心三昧”,这是讲观佛三昧为宗;“及口称三昧”,这是念佛三昧为宗:这两条线索都存在。
《楷定记》说这里的“观益”也有两个角度:“观门教即为佛语,观益准之”,这是观佛三昧为宗,是表面的;“教所诠弥陀名号,为佛语体,得益随之”,这是念佛三昧为宗,这是下面潜在的,是更本质的。所以这样,你从头到尾来看《观经》就非常顺,你才看得明白,为什么“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为什么表面看《观经》的经文就是讲观佛往生,怎么就来了一个念佛为要呢?说“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这些都要有祖师的智慧给我们引导,我们才能看得明白,但是,祖师、善知识说得这么清楚,我们仍然看不明白,还觉得“这是不是有点强词夺理啊?有点自说自话呀?”这样怀疑的人很多,只是嘴上不敢讲,因为他自己看不懂。他老眼昏花,把红的看成黄的,别人看得很清楚,他还说“不对吧?”但是他又不敢说。因为人少他不敢说,如果旁边还有几个跟他一样老眼昏花的都说“那是黄的”,“对,对了,我看的也是黄的”。有人看到诸师的解释,或者听到头脑不清爽的人说“单念佛怎么能往生?”他马上就把善导祖师说的忘在旁边,丢掉了,这样的人多得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