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再见,少年》:青春里的那些躁动,每一种都值得呵护

《再见,少年》:青春里的那些躁动,每一种都值得呵护

作者: 山村静听 | 来源:发表于2020-11-06 17:01 被阅读0次
    一、青春里的那些躁动与不安,充满了人性的质朴与简单,莽撞与冲突

    人的一生,也许总得遇见几个贵人才得以成长,不管是那个烂班的孩子遇到被封神的老师杨震宇,还是孤傲少年武锦程遇到恶毒咒骂的邻居。成长的契机在不知不觉中显露,暴发的冲劲可能只在短短的一刻就被点燃。杂乱奔走的人生,我们并没有选择的余地就被决定了投胎,在悲欣交集的人世里,亲情只是最后躲避的一个港湾,但很多时候,它只是一个无处可去的去处,实在无法为我们提供任何遮风挡雨的功能。

    还好,人生里的所有遇到不一定全是那么不堪,在自泪里成长起来的七十年代的人,因为教育改革,几乎所有人都受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庇护,每个人都曾走进过学校。但并无此成长经历的父母和社会,普遍是谈起这样一群少年的时候神色就会剧变,他们叛逆、早恋、莫名其妙愤世疾俗、与全世界对着干的气势,曾一度让父母们和社会恐慌,但时过境迁,他们并没有把世界干翻,也没有彻底与父母决裂,而今只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过着最世俗的生活,为钱忙,为家忙。

    秋微的《再见,少年》把我们带回到那个躁动的年代,青春与时代相互裹挟,都像一个关在窗子里的无头苍蝇,到处跌撞乱飞。就像严歌苓的《芳华》,描述的是另一个时代的青春。时代在巨变,每一代人的青春都在打破中重建,在重建中打破,所以,我们很容易一代人不理解一代人,因此就产生了代沟。

    “代沟”一词在那个时代非常流行,因为上一辈的人还在用他们那个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还没有适应日新月异的变化。但自十八世纪以来,世界每天都在变得不同,我国特别是在建国后,发展速度更是赶超世界前列,人的意识形态、价值观早已转了几个轮回。

    在稳定中成长起来的富一代,应该说是七十年代的人,因为在那时虽穷,但基本上能吃饱穿暖,相比过去的人们可以说是梦想不到的幸福了。但这一代的少年普遍躁动、不安、不懂满足,在和平的年代,整天地叫嚣着干翻世界,与所有权威对着干。

    但是,在他们的年代,早已没有阶级敌人,当时最大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巨大需求,与落后的生产面貌之间的矛盾。他们还没有适应把金钱的铜臭味想象成美好的生活,人性的质朴与简单,莽撞与冲突在他们身上非常明显。然而,在不识愁滋味的年纪里强说愁,在不能担当的日子里偏要横冲直撞的担当,在成年人里的眼里不仅荒唐得可笑,而且幼稚的不可理喻。

    二、教育只有真实才有说服力

    就是这样一群不受整个社会待见的少年,他们的人生又擦出了怎样的火花,在最不可预见未来的时刻被什么把人生的根基固定了下来?

    杨震宇,如一个天外来客,空降到这一群少年身边,他不同于教他们的任何一个老师。他在他们中间不咸不淡,不急不躁,你的任何挑衅挑衅不到他,他会认真对待并奖励你的每一次挑衅。

    何其有幸,一群山妖野怪,猫鼠兔辈就这样被他收拾得服服贴贴。人生何其有幸,遇到这样一个人,又何其有幸,他正好是你的老师,可以扶持你走过一段人生的坎坎坷坷。

    虽然时过境迁,这个时代早已不是那个时代,但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生存的本质是相同的。在青春期里的小孩,慢慢开始有独立的人格和对这个世界初步的理解,他们渴望像一个真正的大人那样做事,这个时候他们最需要的是理解、尊重与包容,并不是打骂、收拾与控制。

    这一切,与他们完全生长在不同环境下的父母不能给他们,而杨震宇这个知识丰富、交游广阔,只长他们近十岁的年青老师能给他们。因为他与他们受到的是相同的教育,却比他们多了生活的经历,知道当时的教育中缺失的是什么。

    教育美化了社会,但这一代生长于草莽的孩子并不傻,他们不好骗。教育美化世界的目的或许是想创造那样一个社会,但并不是每一个教育者都以创造那样一个社会为己任,他们大多数不过是把教师看成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或证明自己能力超强的场所,并不具备创造新世界的牺牲精神,是那些为了无产阶级奉献毕生精力的人太想简单了事情。

    杨震宇同意了真实,给予了孩子们真实的回应,他想要的不是空中楼阁式的优秀学生,他能做的就是保证他的每个学生在走人社会后能很好的生活并保全自己。

    那些前辈们简单的以为,敌人被他们消灭了,就再也没有敌人,我们只有齐心协力地搞建设、培养人才,但事实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分歧,不可能不会有内耗。

    世界永远存在着凶险,并不是敌人消灭了天下就太平了,任何一个事物的两体两面都会相依相存相互成长。我们不能自己对着凶险,却对孩子假装这个世界没有凶险,而杨震宇老师的可爱之处,就在于承认这世界的凶险,并鼓励孩子们可以为了保全自己放下大义。

    三、青春里的那些躁动,每一种都值得呵护

    我现在想想,为什么我的人生会有这么多执拗,就是因为当时没有一个杨老师教给我们世界的真相,让我们懂得保护自己,而不是把所有人想象成好人。因为教育灌输了我们一种“应该”的样子:世界是美好的,我们是花朵,好人会受到所有人保护,坏人就要受到惩罚,不遵守规则就应该被指摘……然而,当我走入社会后却发现真实的世界完全不是这样子,于是便对所有不公平、不讲良心的事就开始表现出不承认、不接受的样子。这,就造成了我永远的执拗,对看不惯的讨厌到底,抗争到底,然而,这在活着的正常人看来,我是多么不可理喻。

    然而,我却狐疑了,当初教育不就是教我这么干的吗?难道我选择了最应当的做法,却又错了?

    原来,错了的不是我们,是教育。杨震宇不愧是一个教育的逆行者,他只为给每个孩子一点温暖,只为还孩子一个真实的世界,只对孩子们讲人话。如果说他假定了美好,那他假定的是他教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美好的,都是值得呵护的。并不是像传统教育假定世界美好,而把不认可假话的孩子就被设定为坏孩子。

    杨震宇打算下海了,也或许是他在学校再也呆不下去了,他借由一起袭胸事件请来专业人士教孩子们防身术,事后成人的孩子们问他,你是不是因为我们被学校辞退的,他回答说,不是,我早就打算下海了,又怕你们在必要的时候不能保护自己,学点防身术会让你们走入社会后有备无患。

    这是有多爱自己的学生,多信任自己的学生啊,多少父母和他比起来,都应该感到惭愧!许多的父母不愿自己的孩子吃亏,但听说老师教孩子防身术,却认为老师是在鼓励孩子暴力,他们联名把老师轰出了学校。事实证明,被爱滋养过的这群孩子,没有用这些防身术伤害过任何一个人。也许,他们早已经被老师的行为度化,也许,他们只是在用自己的克制为老师洗刷一种冤屈,但不管怎样,能让一群不怕天不怕地的孩子甘愿低头,做一粒最不起眼的尘埃,也是一种功劳吧。

    在学校,成绩是一切,可走出校园,一张成绩单的分量过于轻微。教育,也许追求的应该不是一时的卓越,而应该是一个人一生的平顺。如果能做到这点,那教育于己于人、于个人于社会才是有益的。看看现在的校园悲剧,哪一件不是这些一叶障目的小目标弄的?又有多少人专注于了自己培养的孩子未来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再见,少年》,是一群少年对一个教自己为时不长的老师的追忆,但就是这短短时日的教诲,奠定了他们的一生。我一度以为,杨震宇老师是一个被理想化了的虚构形象,意在为我们塑造一个教育者的范本,但我昨天听了秋微对此书的介绍,她说这个故事是有原形的,杨震宇老师就是一个曾经教过她的老师。

    在我的心里,杨震宇老师就是一个完美的形象,各种不可解的教育问题在他那里,就是那样一个轻而易解的结,有时候,问题呈现在他哪里,甚至都成不了一个结就自动松开了,这种无所不为的“无为”,真是四两拨千斤,让人觉得非常神奇。也许,正像秋微在书中说的,经过时间的沉淀,杨震宇也是一个在记忆中美化了的形象,让每个同学都念念不忘。

    其实,这世界上无所谓善与不善,或许每一个善行只是因为曾经被爱滋养过,每一个恶行都是曾经被深刻地误解过。《再见,少年》,在拐角处,那个少年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那个活动在社会里或好或坏的人,是他们组成了这样一个真实的世界。但我想,作为教育者,更应该成为那些少年生命中的贵人,让他们一生平顺、幸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再见,少年》:青春里的那些躁动,每一种都值得呵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qgzv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