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自我。
每个人在社会家庭中扮演着各种角色,又切换得快速、自如。孩子的母亲,母亲的孩子,兄弟的姐妹,单位的科长、会计、领导,学校的同学……
为什么会有角色?
塑造角色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
董仲舒推崇废除百家,独尊儒家。因为孔子的儒家之道规定了各种角色应如何扮演,君为臣纲、夫为妇纲,父为子纲……如此规定,给各种角色制定了规则、设置了边界,让人产生了恐惧,产生了束缚。使得什么角色就要做什么事情。所以,制定角色,是为了便于统治、管理。
而如果脱离限制,处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两个人回归了真实的自我,是不是也可能会出现:你“应该如此”,会变成“为什么要我这样”?
如何认识真正的自我呢?可以从5个层次来认识。

1.感知层。即外表。
如相貌衣着举止……
2.角色层。
你处在什么社会地位,扮演着什么角色,即我们的职务。会从担当的职务层面去与人交流,被设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所以这并未深入到彼此深层的感知。
3.资源结构层。
如财富资源、人脉资源、精神资源……
4.能力圈。
如各种专业技能、管理能力、商业能力、沟通能力……
第3、4层,资源结构和能力圈决定了我们角色的改变和发展。这两层没有变化,再多的角色转换也只是平级的,没有发展的转换。
5.存在感知层。
朋友圈里晒美食、晒家庭幸福照、晒旅游风景、职务升迁、技能证书……
人与人不同,你到底要哪种存在感,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是找到“人生密码”。以前写过的,即找到自己的天赋或隐形天赋。不急,慢慢找。
你希望自己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就能驱动着你能走多远,你的边界就会被扩展到那里。边界扩大了,感知也就被扩大了,存在感会更强。
如果只是关注角色的成长与变迁,却从未关注自己真正想什么。
所以,去角色化生存,才能找到自己。
被动的人生是从外向内探寻的。被困在角色中,一生都在寻找人生的意义。
主动的人生是由内向外拓展。去角色化,一生都在自我成长,没有边界限制,纵情向前。
学习“去角色化”是为了:
1-认知自我,不断扩大我们的资源结构和能力圈,找到自己想要的存在感。
2-理解对方。只有打破角色感,才能深层次的感受对方的欢喜与伤悲,彼此交换能量,成为灵魂伙伴。
3-认识陌生用户。没有了角色,用户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呵呵,我再往后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