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认真读了很多书。如果要评选一本最喜欢的,那便是——《曾国藩家书》。
一、它给予我平和的力量
读书的效果有很多种,有的让你捧腹大笑,有的让你掩卷沉思,有的让你心潮澎湃,而《曾国藩家书》则让人平和开阔。
这本书被我戏称为“床头书”,因为我是在睡前一段时间读完它的。总共花了半个月,我基本读完了,中间很多次可以说是整宿都在读,或者捧着它睡着了。
一开始并不是我特别入迷,只因为我睡不着。我看的又是文言文部分的,所以读起来稍微有些慢,很多地方要逐句逐句地反复读,才能明白作者的意思,或者读一段,需要停留思考一会,又或者读上一些充满哲学意味的句子时,也忍不住反复回味。这种阅读体验很奇妙,区别于快速浏览鸡汤文,它能让自己焦躁的情绪慢慢平复,并进入作者所讲的事件当中。
读《曾国藩家书》那段日子,正是我人生黑暗的时刻。我脑袋里充满了抱怨和自责,还有悔恨,不知道怎么面对自己这些复杂的情绪,又无人可诉说。而这本书,与其说是我在浏览它,不如说我找到了知己、导师,为我糟糕的生活指点一二。
曾国藩被后世誉为“千古一完人”。他真正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各个方面都做到了极致。而他并不是一个天才,甚至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而是凭借顽强的毅力,“笨”功夫,完成了人生一次次的蜕变。
我最敬佩有毅力的人,我觉得这是一个人身上最可贵的品质之一。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社会的丛林中生存,没有毅力的人,很难闯过一次次难关,当然除了天生的幸运儿。
曾国藩的这份毅力,并不是仅存于某个时期,而是从童年开始,从他学习认字开始,直达他人生的终点。
在曾国藩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盗贼,夜晚潜藏到一户人家房梁,试图等天黑就偷东西,无奈有个小孩在背书。小偷等了又等,瞌睡都打了好几个了,眼看天就快亮了,那小孩还是背不出来。小偷急了,从房梁上跳下来,指着小孩说:“真笨,这么久都背不出来”。接着,小偷一五一十地把听到的内容全部背下来,然后扬长而去,留下那个目瞪口呆的小孩。那小孩就是曾国藩。
故事的真假已经没办法论证,但是曾国藩确实考了七次才考上秀才。在这七年当中,他听了不少同乡的嘲笑,他后来在朝廷为官时也在家书中提过,嘱咐家中的兄弟不能交家乡那些只会嘲笑别人的人。那时的曾国藩在朝廷交了不少良师益友,大家互相督促学习,精进学识。可想,当时的生活环境对他的科考之路多么不利,没有良师益友,只有父亲教给他的笨方法——不读完一本书绝不读下一本,不做完功课不睡觉。
二、展示了名人真实的一面
这本书最令人信服的一点就是,这是曾国藩的家书,他写的时候并没有想过有一天会出版,所以他信件的内容涉及了方方面面,更有很多生活的细节。跟其他的名人自传不同的是,没有经过旁人的修饰和包装。虽然曾国藩被后人成为“圣人”,但却有着生活的烟火气息。官场的人情世故,兄弟的读书考试,长辈的治家之道,家里各个媳妇的生养情况,甚至家里是否种菜养鱼,他都牵挂着,并在信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他自己不同时期的长进和缺点,也一一暴露给家人朋友,祈求大家监督他。
我以前总觉得很多事还是不要让别人知道的好,如果自己做不到,那不就是丢自己的脸吗?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曾国藩的事例中,没有这种心理负担。他下定了决心,即使中间经历了别人的嘲笑,他也能坦然面对自己的缺点。
曾国藩开始学习朋友每日写日记时,并不是很快就能坚持到底的,他像我们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一样,也有惰性,也写写停停,甚至有一次停了一年才更新。早期的日记也是流水账,没什么价值,但是他的可贵之处,便在于听从朋友的建议,做出改变,有目的地写日记,并请朋友监督,而且还坚持用小楷写。
质变的前提是量变。多年的坚持,他不仅在书法上有提高,自己的性情也逐步改善。
三、道理很简单,反复去做就是了。
信息时代,我们看视频都是提速,一天不知道可以刷多少篇文章,多少个短视频。有时候觉得非常受益,但是基本不会有很深刻的感受。我们的大脑被大量的信息不断覆盖。
《曾国藩家书》中的道理并没有比其他的励志书更高明,但是他却在劝我们,找到对的方法后,反复去练习,刻意去练习就对了。
就像一个情绪糟糕的人,并不需要太复杂的劝告,只需要静坐、冥想,或者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生活给予的一切,然后再朝着目标,改变能改变的。
这就是化繁为简的力量,披荆斩棘,没有什么秘诀,坚持你认为对的就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