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进行时,招聘不打烊。
最近虽然在家办公,但是我们的春季招聘已然开始了。校园招聘、社会招聘一刻也不耽搁。空中招聘会、电子简历、视频面试一个也不能少。
在社会招聘首轮简历筛选时,各用人部门都偏向于挑选带有硕士、高工、注册等关键词。硕士是学历的代表、高工是能力及工作年限的代表、注册在一个以资质为饭碗的企业是一种资历的代表。那集三者于一身的应聘者不落于学历、不输于能力、不亚于资历,势必成为用人部门必争的宠儿。当然这种应聘者不多,属于稀少性资源。
然而这些“宠儿”真的完全适合或者匹配岗位的需求吗?有一些开发性不那么强的工作,一个中级职称的本科毕业生完全可以胜任,即便是开发性强的工作,一个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中级职称本科生点点脚尖也可以做。硕士的高工却未必是都适合,有眼高手低者,有纸上谈兵者,有好高骛远者。
但是,A部门想要他,B部门想要他,C部门也想要他。为什么这么抢手呢?关键是他们稀少。我们对稀少性的典型反应是丧失清洗思考的能力。
去年春天,也是房地产的春天,我曾去过几个楼盘了解行情,认识一个漂亮的女销售。每当她遇到一个感兴趣但不能立即做决定的客户时,她总是说,“北京来的一位律师昨天也看了这个户型,他很感兴趣,您觉得呢?”北京来的律师,她有时候会说上海来的医生,当然律师和医生都是她虚构的,可产生的效果却很真实。她总是成功地顺服感兴趣的客户下定决心。为什么呢?是因为商品的稀缺性。
古罗马人曾说:“物以稀为贵。”这种稀少性谬误与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我们的一个物品被夺走了,我们往往会认为失去的更有魅力。
冰水淼说,在面对稀少的人才或者物品时,我们应该理性地分析,按照价值和作用判断一个人或者一样东西,不要在乎它是否稀少,更不要在乎XX也想要它,就如同面对限时打折的商品一样,不要在乎它即将售罄,也不要在乎疯抢的人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