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稀少性谬误

稀少性谬误

作者: 快速 | 来源:发表于2018-10-07 16:20 被阅读0次

罗马人说:“物以稀为贵。”稀少性谬误果然与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有3个孩子的那位女友,她的第二职业是房地产经纪人。每当她钓到一个感兴趣但不能立即作决定的客户时,她就给他打电话,说:“伦敦来的一位医生昨天也看了这块地皮,他很感兴趣。您觉得呢?”伦敦来的医生——有时她说是“教授”,有时说是“银行家”——当然是虚构出来的,可产生的效果却很真实:她成功地说服了那位感兴趣的客户作出决定。为什么?又是因为潜在的商品稀少。客观地看,这难以理解,因为感兴趣的客户要么想按照报价得到地皮,要么不想——完全不受什么“伦敦来的医生”的影响。

斯蒂芬·沃切尔将受试者分成两组,请他们评价饼干的质量。第一组得到整整一盒饼干,第二组只得到两块。结果:第二组受试者对饼干质量的评价要比第一组高得多。这一试验经过多次重复——结果都相同。

广告里常说:“库存清货。”广告牌上常会醒目地写道:“仅今天有售!”这都示意着时间的紧缺。艺术品商人知道,在大多数画下面画个红点有好处,这意味着:大多数已售。我们会收藏邮票、硬币或老式汽车——虽然它们再也没有用途了。没有一家邮局承认旧邮票,没有哪家店会收塔勒、十字币或赫勒,老式汽车再也不允许上路了。这都无所谓,关键是它们稀少。

再来看另一个试验:请大学生们按照漂亮的程度依次排列10张招贴画——为略表谢意,他们可以得到其中的一张。5分钟后又告诉他们,排名第三的招贴画没有了。然后找个借口请他们重新评价那10张招贴画。结果,再也没有了的那张招贴画现在突然升级为最漂亮的了。我们的一个物品被人夺走了,我们就会认为失去的物品更有魅力。这种反应在心理学里也称为“罗密欧朱丽叶效应”:莎士比亚笔下两个悲剧性青年男女的爱情因为被禁而更加强烈。这种反应不一定都是浪漫式的:在美国,学生派对的主要目的就是喝得烂醉如泥——因为法律禁止21岁以下的人喝酒。

结论:我们对稀少性的典型反应是丧失清晰思考的能力。因此请你仅按价格和作用判断一样东西。你不要在乎它是否稀少,是否有哪位“伦敦来的医生”也想要它。

相关文章

  • 稀少性谬误

    罗马人说:“物以稀为贵。”稀少性谬误果然与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有3个孩子的那位女友,她的第二职业是房地产经纪人。每...

  • 模型79:稀少性谬误

    【模型名称】 稀少性谬误 【模型说明】 疯狂大特价,只限前十名打进电话的用户,只需99元;这款包包是全球限量定制款...

  • 你真的明白为什么钻石那么贵吗?-稀少性谬误✓

    稀少性谬误:简单来说即是“物以稀为贵”,人们往往认为具有稀少性的物品有更高的价值;同时,若我们的一个物品被人夺走了...

  • 《清醒思考的艺术》领读稿day8

    【昵称】美琪 阅读内容:27零风险偏误,28稀少性谬误,29忽视基本概率,30赌徒谬误(书105-119页) 阅读...

  • 《清醒思考的艺术》DAY8

    《清醒思考的艺术》——day8: 阅读内容:27零风险偏误,28稀少性谬误,29忽视基本概率,30赌徒谬误 阅读主...

  • 【阅读】清醒思考的艺术 08

    《清醒思考的艺术》-day8 阅读内容:27零风险偏误,28稀少性谬误,29忽视基本概率,30赌徒谬误(书105-...

  •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书笔记8

    阅读内容:27零风险偏误,28稀少性谬误,29忽视基本概率,30赌徒谬误(书105-119页) 阅读主题:不要因物...

  • 读《清醒思考的艺术》稀少性谬误

    战“疫”进行时,招聘不打烊。 最近虽然在家办公,但是我们的春季招聘已然开始了。校园招聘、社会招聘一刻也不耽搁。空中...

  • 清醒思考的艺术:28、稀少性谬误

    为什么饼干越少越好吃 小孩子总是抢最少的那个玩具。谷歌要推出一个自己的电子邮箱账户,它“很挑剔”,只有“受到邀请”...

  • 日更之《清醒思考的艺术》(十)

    (十) 1.稀少性谬误。物以稀为贵。利用时间上的稀缺性,或者物品稀缺性来促成销售。(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2.忽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稀少性谬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bbl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