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现在这个所谓的将入门、问孰存,这些礼节性的细节,生活中还有没有?其实可以说,可以毫不夸张的说90%几乎都没有了。这个可不是夸张,而是事实,打个最简单比方,比如说一个小区里,就是住在同一栋楼,同一个单元,你对面的邻居是谁?有没有跟他打过招呼?这个问题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如果按原来风气来说,像我小时候,那70、80年代,基本上一个村里,家家户户都认识,非常熟悉,街里街坊之间经常串门,晒太阳、洗衣服、做农活,闲暇时,聚在一起打麻将、钓鱼、下棋、进城采购或者聚在一起聊天,冬天冷的时候围炉烤火唠家常。
那时候生活节奏肯定不快,日子过得也比较悠闲。为什么总说:“那时的天总是蓝的!”因为没事做啊,就是闲下来,坐在树下看天!看白云,看星星,看月亮,看邻居家院子的大黄狗,看人家猪圈里的老母猪下崽儿,看东家儿子娶媳妇,看西家闺女出嫁。
也就是近十来年,耕种的地少了,村子没了,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的大高楼,我们的生活节奏是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很多时候我们仿佛被时光推着往前走的。
其实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改革开放之后,经济高速发展,尤其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经济进入了极其快速的发展阶段。2008年举办奥运会之后,更是让世界看到我们中国不俗的实力。
那时候真的存在各种创业的机会,赚钱的门道。各种商机孕育而生,有人利用极短的时间内赚到第一桶金,有人铤而走险触犯了法律。在我们想尽一切办法向前看的同时,也在想尽办法向“钱”看齐。如今,那时留下的“遗憾”问题就来了,火箭般的速度,终有它不合理的地方。
【仁爱读书会-听话的智慧】晨读分享:
一句话是否有益,一件事情是否有益,不能机械地作出判断,都要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有时站在个人的角度和高度来看,是有益的;但站在全局的角度来看,有可能就是无益的。我们不能孤立地去评判一个事情有益或无益,需要系统地去分析,要关顾到整个团体长远的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