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华夏意匠》第十二章·设计施工和研究

《华夏意匠》第十二章·设计施工和研究

作者: 刘小博 | 来源:发表于2016-06-20 20:18 被阅读44次

    仅作笔记,无作他用


    严格地说中国二十世纪之前没有产生完全的现代的建筑史,结构工程师等性质的专业人员,虽然这些专业人员不存在,但是肯定存在具有这门专业知识的有关人员,它们共同负起建筑设计之责

    一方面,中国古代建筑工程几乎完全由匠师们担任,他们的技艺是靠薪火相承连续下来,知识分子在雕虫小计君子不齿的思想下很少插手和担任这门工作

    但是中国建筑仍然是知识分子和工人合作下创造出来的产物,就算知识分子没有直接参与,但计划安排设计都是知识分子决定布置的,否则就不会有传统文化蕴含其中了

    计划制定者和计划直接执行者是不能完全分割开的

    《红楼梦》里面有一段描写大观园的见着过程,可见建筑设计的决定权还是掌握在知识分子受伤,建筑物反应出来的还是知识分子们的意匠,历史上均是如此

    古代的建筑设计并不怎么看作是一项个人的作品,不同于其他艺术创作,所以建筑师的名字流传下来的也很少,不像文学家那样

    见于历史记载的对建筑设计有过卓越贡献的人物大致上可分为两类,一是工人出身的匠师,二是建筑工程的管理官员

    古代的建筑资料来源也有两方面,一是官方的记录,或说是正史,一方面是民间的传说或者非官方的著述

    鲁班是中国为人所熟知的建筑师,春秋战国是一个科学技术上升和发展的时代,但他的事迹也仅限于传说,我们不能详细指出他对中国建筑技术或者艺术上的贡献

    李春阴赵州桥而著名,在结构工程上李春的作品在世界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喻浩因为设计了汴京的开宝寺塔和著有《木经》而受到很高的评价,不少古代书记提到过他的贡献

    历史上著名的建筑物多得很,但他们的设计者的名字不但没有被传诵,还多半没有记载,很多人物都有记载,唯独缺少建筑师,可见古代建筑师是没有地位的也似乎无关紧要

    为皇宫建筑工程服务有过贡献的人多半见于官书的记载,他们都是建筑工程部门的主管官员,虽然他们可以被称为建筑师,但他们大都有其原来身份

    在建筑史上,李诫很有名,他以《营造法式》见称,他懂得绘画和写作,但他的传记却没有说他精于建筑

    明代北京城的改造计划举世公认为杰作,但是规划者阮安的名字就不是那么为人熟知

    至于北京明宫,十三陵,南京的宫殿等等都是一些宫廷建筑师完成设计营造的

    古代建筑的匠师大多是世代相传,即使已经成为了皇家建筑师也是如此,清代的雷氏家族就是一个例子,清初雷发达来到京师参加宫殿营建工作,后来的圆明园玉泉山香山等等规划均为雷家所作

    在古代,分工没那么精细,建筑设计未能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一些官员,画家,工艺设计师,通过一些有关理性知识的学习和生活体验加艺术修养创造能力便可以担当起这项工作

    技术工人的专业队伍却是早就存在的,他们之中一些杰出的人就成为了有创造能力的结构工程师,此外一些造园学家也可以列入建筑师的一类,他们对园景配合的建筑也有一定研究

    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也因为大多出于集思而较少独断,所以并不认为是个人的艺术创作,因此较少突出个别建筑师的设计成就

    中国历史上曾经产生两类不同出身的建筑师,一种是技术工人出身的建筑师,一种是知识分子出身的建筑计划主持者,其实他们掌握的知识技术,担负的职责是完全不相同的

    在古代,匠师就是匠师,大匠就是大匠,并没有混为一谈

    中国建筑结构和构造技术的发展主要是由实践积累而发展起来,在没有将力学的知识总结为系统的理论之前,知识分子就难以有较大贡献

    中国建筑巧妙和陷阱的结构设计很多,但是并不因此就带来很多著名的匠师,喻浩之所以能留名其实也是有些意外的,也许于宋代重视技术有关

    对于历史来说,一个人的名字可能不重要,但他的经验却常常是十分宝贵的资料

    喻浩是匠人,自然拿得起刀斧,不想知识分子只会纸和笔,它是通过制作具体模型来进行设计和研究工作的,这种模型的方法是有很长久历史的

    利用模型作为设计和研究的方法,比设计图样有更长的历史,尤其是工匠出身的设计师,以模型来表达自己的构想和其中的构造,比拿起纸和笔来表达会容易得多

    知识分子出身的建筑师或者城市规划家,他们担任的是计划,布局和形式决定的工作,同时也是一位有地位和职权的行政官员

    在古代,建筑师取得了成绩是可以得到更高的官职的,也许这就是当时社会上最高的工作报酬,这一类建筑师除了建筑技术知识外,还兼通文学艺术政治历史,和近代建筑师较为接近

    知识分子必然习惯于用文字和图画来表达自己的构思,毫无疑问一些画家和工艺设计师也曾加入建筑设计的工作,在汉代后建筑设计图样和说明文件已经是一个建筑工程必不可少的了

    《营造法式》的插图证明了宋代时制图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欧洲直到文艺复兴时代还没有产生比之更为良好的构造图样

    在绘画上,中国很早就创作出平行透视和平行的一点透视来表达三维的体型,并提出运动的连续多个视点综合表现景物形象的理论

    由平行透视所产生出的图像比减点透视更具有全面更大更多的表达能力,虽然比较缺乏真实感,但作为工程图样来说更重要的是说明问题的效果

    古代重大的建筑计划同样是经过一番十分小心的调查研究然后拟定出来的,并且有过发表设计研究报告书的记录

    对于个别建筑设计方案也常会引起争论,宇文恺就曾将一个方案的研究编纂出《明堂图议》刊行于世

    建筑师和计划主持者通常都十分注意当代或前代建筑物的调查研究,到了明代中国已经有了官方专门建筑设计机构工部营缮所,负责设计策划各种政府工程

    清代进一步设立样房和算房两个部门,一个负责绘图一个负责工料预算估价

    明代《王公中勤录》插图中就有官方监督之下的伐木情况,说明古代重大建筑工程从材料的生产及施工都全面的在官方的监督和组织下进行

    历代政府都有专司土木营造知识的部门之设,在任何时期这个部门都做了一定的工作,在建筑施工管理方面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并且及时加以总结

    假设没有一个中央政府来主理建筑工程工作的话,中国古典建筑的标准化和模数化便不会成立,也无法推广实施

    如果从国家建设的角度来衡量和考察中国的古典建筑,结合时间的观念来评价施工工作效率,我们会发现这方面的成就比他的艺术和技术价值还会大的多

    《营造法式》其实是为施工的需要而编订,中国传统的精神重点落在施工而不是在设计之上,设计只不过是为施工服务

    用料标准和劳动定额是制定计划和施工组织的必要数据,有关建筑部门自古以来对这个问题都十分重视

    只有有了标准才能制定劳动力的使用和调配计划,使施工有效率地进行,没有工作量标准除了影响施工还会导致官员贪污舞弊

    皇帝也并不是任由负责施工的官员去支配人力金钱,在完成任务后还会考核一下支出的用度是否合理以及账目是否清楚

    中国的营造技术是基于预制构件的组合装配工艺概念转化而来的,因而定型化标准化就随之出现,这一切都是从施工出发的产物

    因为预制构件,所以大小和长度就必须预先准确的确定,古代很早就懂得利用比例作图的方法来决定构件的长度

    除了施工图还有比例模型,在设计时可以依据模型来研究构造,实验力学性能,施工时还可以准确预知材料数量长度

    史书中有很多搬迁整座宫殿去别的地方的记载,这些事实有助于我们对古代装配式房屋的理解,也说明了另一种房屋建筑理念

    中国古建筑很少原原本本的保留下来,这种去旧为新的施工方式可能也是原因之一,上了年纪的建筑物总是被交替掉

    古代有过许多十分出色的施工组织计划,尤其在解决材料运输上出现过非常多的巧思,取土运输清场,不但可以节省金钱还可以缩短施工时间

    中国在历史上并没有兴起过研究建筑的学术兴趣和风气,所以在流传下来的各类古籍中论述这门学问的作品并不多见

    除了《营造法式》,其他有价值的名著虽然在史书中有所提及,但大多均以亡佚,这种规范性质的书籍在宋代之后也继续出现过

    宋朝不论文学和绘画一建筑物为内容的都很多,可见当时是一个重视建筑艺术的时代

    明代出现了一些和园林建筑设计有关的著述,但很多内容只是帮闲人物帮闲之作,很难称得上是建筑技术或者艺术的专著

    如汉代的赋就曾大量描写建筑和城市,这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建筑提供了很大帮助

    描述都城和建筑物的文学其后转变成散文式的真实风光的记录,由赋变为了图、录、记等形式

    在典籍方面最早的辞典《尔雅》就有释宫一章专门用来解释建筑名词

    有关礼方面的研究常涉及建筑的内容,一些古代的建筑制式就是通过礼的记录才得以流传

    城市建设和重大建筑物的修筑在各地的地方志都有记录,他们都是极为详尽确实珍贵的资料

    外国形成建筑研究学术风气较早,十八世纪以来西欧和日本都有不少论述中国建筑的著作

    中国传统建筑相继相承的发展到了十九世纪末开始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在此后数十年间面临一个不知何去何从的境地

    为传统而去继承传统是一个失败的经验,离开传统盲目去创新也是失败的经验,一个伟大的时代,它的文化艺术建筑很自然的会表现出一个伟大时代的风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华夏意匠》第十二章·设计施工和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qnw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