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每天听本书133——华夏意匠

每天听本书133——华夏意匠

作者: 27a5b41a0120 | 来源:发表于2018-07-11 20:41 被阅读0次

       西方主流建筑理论并不承认中国建筑的历史经验,认为中国古代建筑“非历史”、“无理论”,而如今不少建筑师也只承认西方建筑史才是现代建筑的唯一根系。就算在中国人眼里,建筑并不是艺术品,只是匠人制作的生活必需品。而作者却意在还原其真实面貌,认为中国古建筑历史悠久,拥有自己完整的理论和审美,其理念对现代建筑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人类建筑史中不可忽略。作者首先提出中西建筑最本质的区别便是材料的选择。选择砖石的西方利用拱形结构建造教堂,而选择木材的中国则利用梁柱建造木框架建筑。从主流价值观来讲,这是因为中国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社会,西方则是神高于一切的神本社会;就宗教而言,中国信仰的佛教和道教都服务于现世,而西方信仰的基督教则追求死后的安稳及来世的幸福。于是中国选择木料与人的寿命相符,易建造和拆除,关注人和当下;西方的石构建筑坚固耐久,是为了献给永恒与神灵。中国致力于平面上摊大饼式的延展,而西方却喜欢搭积木式地往空间扩展,这既是生活方式的选择,也是一种审美倾向。中国人的生活离不开院落,它已是建筑的一部分,而西方很早便适应功能集中、通过上下交通组织的楼房。西方古典建筑被称为造型艺术,着重形体美,于是造就出形体高大、体量感极强的建筑;但中国更贴近文艺或音乐、戏剧,注重人在运动中的感受,让人在近距离且行进的过程中感受建筑、景物的变换,所以庞大体量会让人感到压迫与不适,于是中国人更喜欢具有韵律感又感觉舒适的平铺发展。最后,作者还从三方面分析出中西古典建筑的差异:对中国人而言园林不可剥离,它与正式建筑同等重要,而西方的园林只是正式建筑的附属品;中国各类功能的建筑都是住宅的变体,而西方的住宅、宗教建筑、宫殿等各自独立,这也源于在设计理念上中国流行通用式而西方崇尚订制品;中国古建筑发展缓慢,各代风格稳定,差异不大,已臻成熟,不像西方那样前后风格迥异。所以说,建筑并不独立存在,它与其背后的社会、宗教、艺术和生活习俗息息相关(分享自得到app)

相关文章

  • 每天听本书133——华夏意匠

    西方主流建筑理论并不承认中国建筑的历史经验,认为中国古代建筑“非历史”、“无理论”,而如今不少建筑师也只承认...

  • 大把儿杠子沏高茉儿,挺好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几乎没有系统的政治理论;看《华夏意匠》,中国也没有建筑理论;听有声书《新布局史话》,现...

  • 每天听本书

  • “每天听本书”

    【日更196】 罗振宇的“得到”APP又开了一场“知识发布会”。 这次只发布了一款产品,就是“每天听本书·年度会员...

  • 每天听本书

    硅谷钢铁侠 艾伦马斯克 这本书给我得收获有这样几个方面 1.童年的不信会造就一个喜欢打破秩序的人。 2,艾伦马斯克...

  • 每天听本书

    像这样的哲学家的传记,我们每天听本书里还有很多,比如《克尔凯郭尔传》《大卫·休谟传》《洛克传》《马基雅维利传》等等...

  • 每天听本书

    越来越喜欢这个栏目,目前是每天听三本书,不知不觉已经累计叫624本书。 刚开始我对这个专栏是抗拒的,书是用来读的,...

  • 每天听本书

    堂吉诃德 1.平行宇宙和重复又重演 堂吉诃德和桑丘都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 唐:骑士要对打坏人,求爱公主。按照这个逻...

  • 每天听本书

    偶然间,接触到同事每天打卡发布的每天听本书,感觉很有意思。网上搜了一下,这样的公众号有很多,而书籍的选择能包罗万象...

  • 每天听本书

    内卷,焦虑。 很多人都会被系列词汇所包围。 买知识内容,觉得是对方贩卖焦虑, 学习碎片,又觉得浪费自己的时间, 停...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每天听本书133——华夏意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yjk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