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3.25开始有了跑步的念头,到今天6.25,整整三个月,大数据记录了自己的成长,谢谢从0到1的突破,第一次跑到了10公里。
尽管已有多项心理学研究证明了跑步对身心的种种好处,比如增强记忆力,提高活力和创造力,减轻压力和焦虑,但跑步本身,从来就不是一项充满乐趣的运动。这也是我当初迟迟没有开始跑步的主要原因。
跑到今天,我已经越来越享受与痛苦相处的时光。
在跑步的过程中,除了不断感受和控制自己的节奏,观察周围环境以外,贯穿全程的、最显著的体验就是痛苦。
在奔跑的时候,不能说话,也不能看手机,思绪没有地方躲藏,只有面对自己,一点一点去理清头绪。
心理学研究发现,长期的跑步者往往拥有以下三种特质:
受内在动机驱动,即由内心(而非外界)的欲望和需求来驱动行为。
没有人拿着枪在后面追,但每天与自己相处的身体就是时刻相伴的伙伴。你希望它照顾你,你就要用他的方式照顾她。
内驱力让我们想变得更强,更好!
我希望变得更加fit。
饮食,睡眠,都只有自我约束,才能让身体支持跑步。
唯有自律,方得自由。
坚持跑步的人是追求意义,而非眼前快乐的人
如今,跑步可能是在现代社会中,为数不多的可以在日常生活里追求意义感的方式。
比起花钱就能买到的物质,精神世界的需求变的更加难以满足。
给自己的生日,给喜爱的人跑上一圈,这不是金钱就能买到的,而是告诉你,在那个时间空间我的所有体验都跟你有关。
随着物质的丰富和科技的发展,我们很容易舒适,更害怕精神的安逸和懒散。
热衷于跑步的人,即便并不明确自己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但当安静地奔跑着,经历着困苦、沮丧、快乐等种种情绪,跑步本身已经成了寻求意义的过程。
追求自由与孤独的创作头脑
村上春树有一本作品很畅销,《当我谈论跑步时我在谈论什么》。他说,“我作为一位真正的严肃作家的生活,始于开始跑步的那一天。” 那是1982年,他跑步的初衷只是因为减掉因戒烟产生的赘肉。之后的三十多年里,他都坚持着这一习惯:每天写作四小时,然后跑6.2英里(约10km)。
我喜欢的作家连岳,也是一个跑步爱好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