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参禅

作者: d4bff06ea182 | 来源:发表于2018-11-05 17:10 被阅读36次

    清音七日图

    话头禅,是宋代以后流行的禅修方法,借助看话头的方式达到明心见性!

    古语俗口多带助字,比如狗子,并不是说狗的孩子,只是口头语狗的俗称;还有我们至今习惯的称谓:梳子、扇子、盆子、等生活中天天都说到的词语!如果读者说“头”和“子”不同,那我再用带头字的来举例看:斧头、丫头、木头、馒头、老头、案头、这年头、劲头、口头、等等不计其数的,都跟“话头” 一样是俗口用语,哪个是指方向前后?哪个是指终端始末? 包括“念头”,去掉头字意思不变,都是说的“意念”!

    古人最初是提出:看话禅,并未说参话头。

    参话,参究,是指对某些现成祖师公案不理解体会不到,来弄明白,故称参究、参话、参公案等!话头多出自祖师问答,话头就是一句话!

    我们禅宗的话头都是什么呢:“无、麻三斤、干屎橛、念佛的是谁、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等等!

    这些都是大家多少听过的话头!

    一灯可破千年暗

    自古至清朝,都没有谁说过什么话头是说话的前头,参话头就是参一句话,把一个不明白的疑惑借着一句话来参究,疑情大到一定程度才有开悟机会,好似气球吹爆!

    来果禅师曾对“话头是说话的前头”及话尾 的说法在开示中破斥:对话头说头说尾,皆是魔说!

    不会产生副作用、不会产生想象空间,而且是一句无意义的话,这样的话头是最好的。

    南北朝时期,禅学大师傅大士形容得相当贴切,他说:“空手把锄头。”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手中是空的,但却抓着锄头,这是无法以常识理解的;又说:“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不是水在流而是桥在流,这也和常理不相应。像这两句无法以常理来解释的话,即可当成话头。还有其他的话头,譬如“东山水上行”,东边的山在水面上走路;“东山下雨西山湿”,东山在下雨,结果西山是湿的,这些都不合乎常情。

    西天二十八祖菩提达摩

    古代中国禅宗 最盛行的一句话头是“祖师西来意”。

    这句话头是问:

    达摩祖师从西天来到中国,带来了什么?西天是指印度,印度禅法从初祖摩诃迦叶传至二祖阿难,然后代代传承至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而菩提达摩来到中国,成为中国禅宗的初祖。有人说他从印度带来了一部《楞伽经》,但是他没有翻译这部经,只是教人家要用这部经。

    也有人说他带来的是禅法。何谓禅法?禅法事实上是心法,所以菩提达摩是用他的心,带来不可思议的禅法。既然是不可思议、无法解释,所以“祖师西来意”成为古代最普遍流行的一句话头,而且是当时非常有力量的一句话头。大概力量不大,因为许多人都不知道谁是“祖师”。

    祖师如何带来禅法?

    又如何传法给中国禅宗的二祖慧可禅师?其中有一则“断臂求法”的故事:当达摩祖师于嵩山面壁时,慧可禅师来到嵩山向菩提达摩求法。慧可禅师说:“我的心不安,请你替我安一安。”菩提达摩说:“好!将你的心拿出来,我替你安。”慧可禅师马上回过念来寻找自己的心,要拿心给菩提达摩安,但是却遍寻不着,就在慧可禅师说“找不到心”的当下,已经体悟了何谓禅法。如何安心?无心可安就是安心,有心可安永远安不了心。

    悟禅图

    那么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发明话头?这要依据这句话头是否有力量、能否持续疑情来判断。就像嘴里吞了一颗内馅非常好吃,但是非常烫的汤圆,又因为内馅太美味了,虽然烫口,却合不得吐出一样,此时心中只想将汤圆尽快吃完,或让汤圆尽快变凉,不会有其他的杂念。

    任何话头,能够产生这种感受,就可以参;如果这句话头,有时好像会让你产生疑问,却只能维持一下子,力量不强,无法使疑情持续不断,那么这样的话头只是妄念。虽然禅宗所使用的话头也是妄念之一,但却是能触动警觉心、提起道心的一句话,所以可以成为话头。

    繁华尽净是禅心

    修持的方法和意义

    一尘一禅

    第一是【正心】

    所谓正心就是端正我们学佛的动机。学佛不是为了求名求利,想当住持,想要跟信徒化缘,而是要了脱生死,住持正法,利益众生。否则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所以首先要正心。因此大慧杲禅师谆谆教悔道:

    “士大夫学先王之道,止是正心术而已,心术既正,则邪非自不相干。邪非既不相干,则日用应缘处,自然头头上明,物物上显。”

    这句话讲只要我们动机纯正,心术正确,那么你只要一直走下去,佛法就会在你的生命中流露出来。所以学佛首先要端正目的,否则不是着魔,就是下地狱。真正修行佛法的目的是断烦恼、开智慧、了生死,假若动机不纯,求神求通,那么十之八九是要着魔的。你心神端正地坐在那里参禅念佛,邪魔外道看到你的智慧之光,连靠近都不敢,你怎么能着魔呢?

    萨迦寺释迦佛

    第二讲【决定志】

    决定志就是我今生就办一件事情,办不好不罢休。假若今天参禅,明天学中医,后天唱梵呗,朝三暮四,你几辈子都开不了悟。所以只要下功夫就会有成绩。从前师父曾迷惑过,假若参禅今生参不透,那么岂不是白费功夫了吗?下辈子再来一趟,谁知下辈子能不能做人?大慧禅师给我们保证了,只要我们今生下功夫,即使现世参不透,来生不会堕恶道,而且智慧很高,很快就能体悟佛法。因此各位不要泄气,即使今生不能够开悟的话,来生一样能够继续修行。

    “所谓决定志者,决欲此生心地开通,直到诸佛诸祖无障碍、大休歇、大解脱境界。”

    “要参妙喜禅,须是办得一生不退始得。”

    “般若上无虚弃底功夫,”

    这是指修行禅法方面,修行般若智慧不会有一丝一毫的浪费。

    “若存心在上面,纵今生未了,亦种得种子深,临命终时亦不被业识所牵堕诸恶趣,换却壳漏子转头来,亦昧我底不得。”

    假若我们当世不能成佛的话,就是堕胎转世,也不会昏昧。赵州禅师曾讲过:“假若你参禅三十年不开悟,你的恶业由我承担。”

    因此要参禅必须一切放下,专心致志地走这条路。

    无思之妙

    第三【公案的意义】

    公案在我们修行的路上起什么作用呢?它又有什么样的好处呢?

    “近世丛林,邪法横生,瞎众生眼者不可胜数。若不以古人公案举觉提撕,便如盲人放却手中杖子,一步也行不得。”

    这里是说邪魔外道盛行,把大家智慧的眼睛瞎掉了,假若我们能日夜提撕古人公案的话,就好像瞎子有了拐杖。这里的瞎眼不是指眼睛,而是指我们的心眼。心眼瞎了,也就不知道生命的真正意义。

    “疑情未破,但只看个古人入道底话头,移逐日许多作妄想底心来,话头上则一切不行矣。”

    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只这一字,便是断生死路头底刀子也。”

    就这么一个“无”字便是我们斩断生死轮回的刀子,你看这“无”字多么重要。他说我们只要把“无”提起来,一切妄想就会停止,你看话头的力量有多大。

    “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此一字乃是摧许多恶知恶觉底器杖也。”

    我们身心里面有许多不好的知见,“无”字就可以把我们的恶知恶觉消除掉。

    “昏沉掉举,先圣所诃,静坐时才觉此两种病现前,但只取狗子无佛性话,两种病不着用力排遣,当下帖帖地矣。”

    昏沉和掉举是静坐时容易产生的两种病,昏沉就是打瞌睡,掉举就是妄想纷飞。这两种病是修行路上的两只拦路虎,除掉它们修行才可以说上路了,修行就有力量了。而参话头可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只要你把话头提起来,就不会有昏沉,也不会有掉举。

    “请只把闲思量底心回在‘无'字上,试思量看,忽然向思量不及处,得这一念破,便是了达三世处也。”

    这时你就开悟了。

    “日用应缘处,才觉涉差别境时,但只就差别处,举狗子无佛性话。”

    什么叫“才觉涉差别境”?

    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分别,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外在境界的分别执著,比如说今天前来听讲的各位,前面是出家师父,这边是男众学员,那边是女众学员,一有这种分别念头,马上举狗子无佛性话,“无”、“无”……,

    分别的念头就会转到“无”字上面,什么都看不到了。?

    静坐一须臾,胜造七佛塔

    第四是【如何用功】


    “但向日用应缘处,时时觑捕,我这个能与人决断是非曲直底,承谁恩力?毕竟从什么处流出?觑捕来觑捕去,平昔生处路头自熟,生处既熟则熟处却生矣。”

    “只就这‘无'字上提撕,提撕来提撕去,生处自熟,熟处自生矣。”

    “生处自熟,熟处自生。”

    “生处”起疑的、参透的心念。

    大家能一坐下来就定在一处地参吗?

    各位对这样的功夫很生疏吧?这就是我们的生处。而“熟处”是什么呢? 没事找朋友聊天、喝茶、跳舞、下棋、游玩等等,这些我们很熟,学佛就是要把我们的生处变熟,熟处变生,那么如何地变换呢?这就需要我们用这个话头参,将世间好恶、享受、名利、六尘缘影等种种心慢慢消融,慢慢生疏。这时你看到好看的会没有感觉,你也许会奇怪,这么好看的怎么会没感觉? 人家跳舞、逛街,你没兴趣。奇怪,你怎么没兴趣,是木头人啊?为什么呢?因为你这颗追逐六尘的心生疏了。这就叫生处熟,熟处生。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把我们平常熟的地方、把追逐名利声色的心慢慢转淡,把觉照、禅定心慢慢地熟练,这是修行的一个转换,参话头是转换的一种方法、方便。

    我这里举一些参话头的功用,它可以让我们断生死,可以让我们渐渐进入修行的状态,让我们消除无边的烦恼。

    “既学此道,十二时中遇物应缘处,不得令恶念相续,或照顾不著,起一恶念,当急著精彩,拽转头来。若一向随他去,相续不断,非独障道,亦谓之无智慧人。昔沩山问懒安:‘汝十二时中,当何所务?'安云:‘牧牛。'山云:‘汝作么生牧?'安云:‘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山云:‘子真牧牛也。'学道人制恶念,当如懒安之牧牛,则久久自纯熟矣。”

    这段话是讲怎样修行的,我们在修行过程中自己要去反省、调整自己的心态,掌握自己的心态。首先教我们不要起恶念,不是不起恶念,而是不要让恶念相续不断。起了恶念不要紧,重要的是赶快觉察恶念,并把恶念停住。所以叫做“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不怕妄念、恶念起来,就怕我们觉悟迟了,恶念起来,马上消融掉就可以,所以用牧牛来比喻。牛比喻我们的心,田比喻恶法,牛跑到人家的庄稼里去,践踏人家的苗稼了,我们就要赶快把它揪出来,不要让它踩人家的田。所以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有了恶念,赶快把它拽回来,久而久之就不会起恶念了。

    “但于日用应缘处不昧,则日月浸久,自然打成一片。”

    我们必须在日用应缘处,在日常生活当中,不要迷昧自己的心念,不要起恶念,不要迷迷糊糊的,那么日月浸久,我们的心念就会纯熟在善法上面。

    “才举起这一字,世间情念自帖帖地矣。”

    就是说,你把这个“无”字提起来,“无!”

    为什么狗子无佛性?“无!”什么意思?

    真正一个“无!”,那么,人们追逐六尘的心自然就静下来了。

    “触境逢缘,时时以话头提撕,莫求速效,研穷至理,以悟为则。然第一不得存心等悟,若存心等悟,则被所等之心障却道眼,转急转迟矣。”

    我们修行过程中,不可以说我要开悟、我要开悟。不要管开悟不开悟,只管参话头好了,要开悟自然就会开悟,不需要你在这儿叫,在这儿想。修行就是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举话时都不用作许多伎俩,但行住坐卧处勿令间断,喜怒哀乐处莫生分别。”

    参话头时不要有伎俩,不要有许多小动作、小花样,你就老老实实参好了。参久了,自然知道该怎么用巧妙,不必太多的花招。没有什么诀窍,一句话,老老实实地参。

    “但办取长远心,与狗子无佛性话厮捱来,厮捱去,心无所之,忽然如睡梦觉,如莲华开,如披云见日,到恁么时,自然成一片矣。”

    参久以后,内心就会成片,就是说你这个话头已经成片了。

    “千疑万疑,只是一疑,话头上疑破,则千疑万疑一时破。话头不破,则且就上面与之厮捱。若弃了话头,却去别文字上起疑,经教上起疑,古人公案上起疑,日用尘劳中起疑,皆是邪魔眷属。”

    因此,我们参这个话头,一参到底,不可以换题目,即不能再变换话头。不能说,我今天参“狗子无佛性”,参了一两年,没味道,又参“念佛是谁?”,再参三五年,又没味道,再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就像凿井一样,凿了十公尺,没水,再往下凿十公尺、二十公尺还没水,泄气了,换个地方再凿,那前面的辛苦就白费了。假若你能锲而不舍,二十公尺没水再凿十公尺、二十公尺、三十公尺,水自然就会出来。因此你选定“狗子无佛性”,就参个“无”,选定“念佛是谁”,就参个“谁”字,随便哪一个都一样,没有优劣之分,喜欢什么就参什么,就参这一个话头,死死咬住,一辈子参下去。这是教我们用功的方法、参话头的方法。

    以心印心图

    第五是【劝学励志】

    劝学励志是禅师教导他的弟子,你要好好学啊,不要打妄想啊,不要打瞌睡啊,要有志气,不开悟不出这个门等等,这些都可以讲。因为初学者心志不坚定,不知道如何上路。

    释迦林弟子拉萨朝圣图

    第六讲【静闹功夫】


    有个出家不久的人,他跟我说:“师父啊,我不愿住寺院,我要到山里去苦修,寺里事情太多,又要开光,又要接待信徒,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叫我怎么修行嘛?”

    显然,他不知道参禅不可以避喧求寂。为什么呢?这个外在的尘境,不管是噪杂也好,安静也好,都是境。

    参禅者应对于任何境界都采取淡然的态度,不要起心分别它,你吵也好,静也好,我就是一个“无”字,一个“谁”字。

    假若今天人多你嫌吵,明天人少你嫌静,那你这不是自己干扰自己的心境吗?你认为吵,认为静,你这不是起了一个吵闹的外境、安静的外境吗?不但如此,而且还起了一个讨厌的心、喜欢的心,这不是妄上加妄,自相干扰吗?因此,对任何境都不可以执著,不可以排斥,只是随缘照顾自己的心念就行了,这就是静闹功夫。

    “平昔留心静胜处,正要闹中用,若闹中不得力,却似不曾在静中做功夫一般。”,平常在没有人的地方修行,正是要准备有了力量以后好在闹中修行。“若正闹时生厌恶,则乃是自扰其心耳。”

    释迦林禅堂里的佛灯

    第六【自验功夫】


    大家修行一段时间后,看看自己是否得力了,上路了,这便是自验功夫。

    “不识日来随缘放旷如意自在否?四威仪中不为尘劳所胜否?寤寐二边得一如否?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公既一笑,豁开正眼,消息顿亡,得力不得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矣。”

    这里是说,自己在修行的过程中,检查一下心念有没有能够与生活融合在一起,所以他说随缘是不是很自在很如意,在生活中、思维当中是不是未被世俗尘劳所干扰,有没有觉得太烦了,太苦了?

    睡觉与醒着是否都一样?

    你若能在梦中有一个学佛的样子,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心态,这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工夫。

    “不审燕处悠然,放旷自如,无诸魔挠否?日用四威仪内,与狗子无佛性话一如否?于动静二边能不分别否?梦与觉合否?理与事会否?心与境皆如否?”

    这一段很有次第。

    心与境就是说你的心和境是否能融成一片,若能做到这步,功夫就很深了。

    “殊不知此事唯亲证亲悟,始是究竟。才有一言半句作奇特解、玄妙解、秘密解,可传可授,便不是正法。正法无传无授,唯我证尔证,眼眼相对,以心传心。”

    你在修行过程中要是有“有所开悟”的想法都是不对的,你自己心想我开悟了没有,我有境界了吗,这些统统不对。

    正法应是你证我证,我们都清清楚楚的,不用讲话。

    峨眉上的佛像

    第八【禅病】

    禅病有身病和心病两种。

    身病指四大不调,肉身出了毛病。

    心病指我们的禅定境界有了不同的变化,天台宗有专门讨论这一问题的典籍,而大慧宗杲则统统省略掉了。他是从另外的角度谈的,大家一起看一下。

    “第一莫把知得底为事业,更不求妙悟,谓我知他不知,我会他不会,堕我见网中,为我相所使,于未足中生满足想,此病尤重于语默二病,良医拱手。此病不除,谓之增上慢邪见人。”

    大家千万不要起念说,我的境界比他高,我已经证了,功夫高了,了不起了,这就是增上慢的邪见,有这样的心念起来都是病。只要你有个心念说,我的境界很高,我的功夫比别人好,这个念头就是大病。真正的禅师没有我怎么样怎么样的念头。

    “语默二病不能除,决定障道不可不知,知得始有进修趣向分。”

    “语”就是闲话多,“默”就是心定在那个地方不动。真正修禅的人不喜欢多话,话多散心。

    第七是【呵默照】


    “只管叫人摄心静坐,坐教绝气息,此辈名为真可怜愍。”

    “此心无有实体,如何硬收摄得住?拟收摄向甚处安著?”

    有一类人叫人家摄心,把心收摄起来静坐,连呼吸都没有了,这些人修行很可怜,为什么呢?

    因为心没有实体,像六祖所说的,心本是妄,你怎么收呢?又放到那儿呢?

    当然,话说回来,要是真能把心收起来的话,那也是要有一点点功夫的,这是对我们凡夫而言。

    “杜撰长老辈,教左右静坐等作佛,岂非虚妄之本乎?又言静处无失,闹处有失,岂非坏世间相而求实相乎?若如此修行,如何契得懒融所谓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

    有一种人叫人家把妄想除掉,让心安静下来,宗杲认为这是错误的。假若把杂想、妄想都除掉了,那么你到哪里去求实相呢?要知道,这个实相就在这个虚妄的尘世中求啊!

    正如六祖所讲的“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

    “便拟凝心敛念,摄事归空,闭目藏睛,随有念起,旋旋破除。细想才生,即便遏捺,如此见解,即是落空亡底外道,魂不散底死人。溟溟漠漠,无觉无知,塞耳盗铃,徒自欺诳。”

    有一类修行人把心念凝敛起来,把妄想泯除到空无的境界,若有念起,随即消除掉,这就是前面所讲的制心止。大慧认为持这种见解者是落空亡的外道、魂不散的死人。人像槁木一样没有妄想,这固然没错,可这是外道,是个死人而已,不能了脱生死,不是真正的佛法修行。其实,我们今天要达到大慧禅师所呵斥的这个境界的话,已经是非常高深的禅师了。

    禅是有浅深次第的,它的境界是无量无边的。大慧禅师所呵斥的其实就是我们的系缘止和制心止,这是很好的修行方法,但以禅的标准来说,它们就是被呵斥的对象。今天,我们所处的时空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不要拿禅的标准来呵斥其他修行方法,因为有很多人还不能接受禅的境界。我们分析这些东西,目的是了解不同的禅法及禅的次第,以便选择适当的修行法门。

    “日用空境易而空心难,境空而心不空,心为境所胜,但空心而境自空矣。若心已空,而更起第二念,欲空其境,则是此心未得空,复为境所夺。此病不除,生死无由出离。”

    心与境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外在尘境要泯除是很容易的,而心则不容易泯除。所谓“缘尽于观,观尽于缘”,就是讲心与境是两相泯除、互相对立、互相消融的。“心空境自空”,这是说真正要空的是我们这颗心。

    日行即是禅


    ————吉祥释迦林 丹增嘉措 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说参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qos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