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复活节,我决定回老家一趟,回去看看我爷爷。
爷爷是1932年2月1日生的,算算今年也86岁了,之前身体一直不错,但自从奶奶15年去世后,身体就一年不如一年了,都说夫妻好比悬崖上的树,若是死掉一棵,另外一棵也没了扶持,所以也不会活得长久。所以这几年,回家回得特别勤。
1月回家无意间看到爷爷拿出我去年给他买的奶片,他说脚有些抽筋,想着拿出来补一补,突然觉得很心酸,因为我看到他打开罐子,拿出的奶片都已经发黄变色了,想必是舍不得吃,有没有好好保管的缘故,心酸的同时又有点愧疚,想着当初应该给爷爷买好一点儿的保健品。
爷爷是骨子里透着骄傲的人,年轻时是干部,后来因为子女很多,为了家庭放弃了工作,退了下来,所以感觉他心里总是憋着一股气,脾气偶尔会暴躁,常常骂人。在我奶奶生病之前,我基本没有看过爷爷做家务,洗衣做饭,都是奶奶的事,洗碗就更不用说了,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他基本上连厨房都很少进。
自从奶奶生病后,爷爷渐渐学习做所有的家务,脾气也改了好多,以前我上学的时候还没有现在这样经常回老家,都是半年回一次,每一次都深刻感受到爷爷的改变。
以前还在念高中的时候回去,爷爷每一次都跟我讲他年轻时候的“丰功伟绩”,如何如何横渡长江,如何如何运用他出人意料的“外交手段”和邻村的人对抗,帮朋友办了一件什么事,伯伯姑姑们是怎么在严厉的教育下长大的。以前迫于他的威严,虽然不信,但在饭桌上还是要静静地听着,不住地点头,但是都是不信的,因为过去好久的事,当时觉得他是在吹牛; 近几年回去,倒是想让他多讲点,他反而不说了,每一次回去倒是求着他讲一点出来,不是说人越老话越多吗?
我个人是很珍惜爷爷口中的那些故事的,因为是他那同辈的人,已经慢慢死掉了,剩下的很多老人,记忆也越来越模糊了,随着时间的流逝,19世纪30年代的故事就离我们越来越远了,那一代人的辛酸,挣扎,欢乐,我们又从哪里去找寻呢?仅仅从有限的文学作品里面去找吗?我更想的,还是从自己身边的亲人,所以,真的该找机会好好记录一下了。
有时候我在想,是什么让爷爷在奶奶去世后有这么大的改变?是死亡吗?对于一个86岁,并且身体常有病痛的老人,对死亡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呢?肯定会害怕,但是他又是怎么处理这样害怕的情绪的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