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多久了呢?十八岁,步入成年人的行列,在六月接受一场叫“高考”的考验,还记得考数学那次手哆嗦了有几分钟,考文综那场觉得试卷绝对有问题,不然为什么看着每一道题既像政治又像历史、还像地理,也还记得有同学考完后大哭一场,我没哭过,只是搬行李时从窗口把那一大袋试卷狠狠扔到楼底那一刻,很解气。终于自由了。
八年前的事情,已经开始渐渐模糊,忘记很多人的名字、面貌,忘记一些发生过的事情,能记得的大概就是那场所谓的选拔考试。什么都不懂,不懂得选择后的结果,稀里糊涂离开,然后成为大一点学生们眼中的“小班生”。大概也是为此,再后来身体负荷,大把掉头发。现在想想,或许这是选择的附加条件。
从那之后,好像再没有那样单纯的、纯粹的紧张、忐忑过,甚至傻到期待考完试大病一场,睡它三天三夜。即使是为找工作的考试也不能匹敌。
有人说,经历过这些的人生才是完整的。
然而,其实不曾认真想过因此而称之为的“完整”。
倒是后来见过的一些人和事,大概可以诠释这份完整、无缺,只是除了单纯的考试,还有很多的其他。
许久没见识过这样大阵仗的考试场面,用人山人海形容也不为过,八点钟的考试,不到七点,人、车子就把学校及其附近围了个水泄不通。
十六七岁的孩子,稚嫩的脸庞,暗暗压制住的紧张的神情。在这个下雨的早上,似乎看到了当时的自己,只是他们或许更“幸福”一点,有家长陪同,有细致入微的照顾。仔细瞧去,至少有一个家长陪着,帮着排队、看考场、安抚情绪。在队伍开拔,能进考场之际,还会眼巴巴跟着孩子到入口处。
不约而同的,都是这样的模式。
稍稍的异样,是旁边放慢一点速度的另一队,顺着一些人的眼光,看到那个孩子,一个腿有残疾的、拄着拐杖的、个子小小的小男孩。
我在他四周搜寻他的陪同人员,看了一圈儿,那么多家长里面,似乎没有一个是陪着他的。所幸,他周围的家长和学生都自觉地放慢速度,害怕把这样一个孩子给挤倒在地上。
他手里紧紧攥着考试袋,没有雨伞,在小雨中一步一挪,缓慢却不停滞,随着潮水一般的人流去。
看到这样情形的家长议论纷纷,“这样的孩子还来考试,今后必定有出息”、“身体这样家里人也没陪着,独立性真强”……
他今后有没有大人眼中的“出息”我不知道,但我想这个孩子肯定很坚强、勇敢和善良。身体上的遗憾却没有让这个小城里的孩子淹没,能看到这个年纪的他来到这个考场,他一定在经历过痛苦之后学会了面对和向前,一步一步,可能会比别人慢一点,但总有一天会走完人生的全程。
还有,他的家人一定很爱他,也很坚强。若非如此,我们也一定见不到这样的孩子了。
其实,他哪里是单纯的去赴一场学生生涯上的考试呢,他还在赴人生的考场,昂首“阔步”。
这样的人,你哪里能单单看他的身体上的缺憾呢?
高中时校园里曾经也有一个腿不方便的女生,但那三年她同我们一样上课、下课,背着大大的书包,行走在校园里。尽管我们没打过招呼,但时隔多年再见到时,我还是一眼认出了她。
是的,公交车里那个搂着一个扎小辫儿的小姑娘的年轻妈妈,就是曾经那个让人怜惜的女生。如今,已经为人母,满脸的骄傲和幸福。
我们依旧没有打招呼,但看着那个小姑娘和妈妈说悄悄话的样子,我想我肯定笑了。
真好,看到这样的你。
我们到底该怎样定义自己,定义人生,定义完整的人生?
而那个小男孩,那个校园里的女生、如今的母亲,还有许许多多其他人,昭示着,无缺,也可以这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