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你好:
展信佳。
今天是个阴雨天,这雨是从中午下起来的,中午去开会的时候路上已经稀稀拉拉的下了起来。有三三两两的好友、成双成对的情侣,更显得我形单影只。
记起来《送东阳马生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心中有足以值得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有比不上别人的地方。如果真的每个人都能抱有这个想法,那么做什么都能够投入进去,也就会事半功倍了。
可是那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至少对此时的我而言是不太可能做到的。也许对你来说这根本不算什么吧,这种纠结最起码是不入流的。可是对于年少气盛的我来说,缺少的不是想法而是实力,在这之前,厚积薄发我只能不断地潜行修炼,勉强自己去做一些不那么喜欢的事情,仅仅因为他对我有益处。这种功利性的想法很怕你知道了会鄙视,对说的于一个纯粹理想化的人,有这种私欲仿佛是不应该的,最起码是不能为他人道的,也就是朱夫子“存天理去人欲。”
最近很喜欢给自己列一些计划,关于学习关于生活。在自制力不那么强的情况下,这些条条框框也许能够规范我。但是很多时候这个也只能起一个提示的作用,因为最终的执行权还是在我的手里,所以能做成什么样子全看我自己了。三月,不知道我这样的描述能不能让你体会到我内心的焦虑。
如果按上面的标准,今天我无疑是失败的。影响计划变化的因素太多了,身体心理都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比如,我今天吃了辣,胃里不舒服实在是学习不进去,周一周五有不喜欢的课无心学习。很多时候都是由很小的一个事情煽动扩大的后果,一步错步步错。一旦计划中的某一步偏离,那么这一天的计划也许就会作废,这是我的随性。就比如今天,从放学后和同学去吃了饭伊始,时间的无线推延使得计划推迟,吃饱喝足后自然而来的倦怠使得这个晚上的学习成为了空谈。一次的随意无足轻重,我这样想。但是一次一次又一次,这也是另一种失信吧。我知道这样的随意不好,但是一方面我想要洒脱一方面又不得不困宥在自己的规则之内,实在是可悲。
《明朝那些事儿》看到木匠皇帝朱由检了,这本书大概这周之内可以看完。前面的人物成百上千过眼云烟,能被历史记下来的都有限,更何况在后世流传。我们,一介草芥终究会像尘埃一样的湮没,那时候又有什么能够证明我是曾经存在过?从个人来说,得过且过,这一世太短,建功立业在和平年代差不多都是空谈,能够安安稳稳的过一辈子就是一种圆满。可是放眼历史的发展,那我们存在的意义又在何?曾经听过一种言论,不要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因为你的存在已经证明了人生的意义。但是历史终究又是由英雄任务推动的,更多的人则是碌碌终生。所以看人物传记很多时候只能感慨,反求诸己我又算得了什么?这种想法很容易就陷入了历史虚无主义,所以为什么有人为了留名去毁坏巴特农神庙。我还是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吧,如果我偶有所得,那也是上天的恩赐。
再回到这本书本身,也许他叙述的不那么准确,正史野史作者自己的猜想。作为一本启蒙读物还是不错的,最起码足够生动,倘若我以后真的读遍二十四史,那么它一定是我的启蒙。明朝的强盛和后期的急转直下,很难说是那个人具体造成的。这一切发生在万历朝,同时我也在看《万历十五年》,在这个不起眼的年份埋下的伏笔。老师讲《万历十五年》是从经济的角度挖掘帝国内部的问题,恕我愚钝只能从最表面来看待。不过资本主义的萌芽确实发生在万历年间,一干猛人离职去世,也许有这个原因吧。每个人,至少每个皇帝的形象都是饱满的,有励精图治有心狠手辣也有不作为的,这本书能启发到我从宏观的角度去思考,它对我就是好书。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清醒时做事,糊涂时看书。”仍然要拿来勉励自己,可惜了我未能清醒地洞察也难得糊涂,更多的时候浑浑噩噩不知所思。秋雨绵绵,三月记得添衣。
祝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