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熊逸唐诗进阶”课,再次让熊老师带着感受了一遍杜甫新诗巅峰选手的牛X。
先说个小知识铺垫吧:杜甫和李白虽然并称唐诗两大高峰,但其实他们在诗的道路上区别很大。
在我现在的理解中,他们最主要的在于:李白并不在意诗的形式美,而更在意是否能通过诗歌来“一书胸臆”——他的这路风格,在唐诗中被称之为“旧体诗”,李白就是旧体诗的代表。
而杜甫当然也在意诗歌文以载道、文以抒情的那部分内容,但他更在意诗歌的形式美,更在意对仗、平仄等形式性的东西——他的这个风格,在唐诗中被称之为“新体诗”,杜甫在我看来就是新体诗的巅峰。
幸好诗歌没有意识形态的东西,否则李白和杜甫绝对会为了“道路问题”打起来。
好了,在来看看给我带来冲击的这首诗,那就是杜甫描写对李白思念之情的《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一般的律诗,要求的是颔联和颈联对仗,首联和尾联则不必要。这首诗在这一点上当然是做的非常好的,从颔联的用典,颈联的写景,到用字遣词简直标准的一塌糊涂,这不意外,这是杜甫这种牛X选手的标配。好比学霸考到100分是个正常行为,不足为提。
但你能发现吗?首联这两句:“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其实也是非常工整的对仗?
有的人会说,这两句怎么会是对仗?尤其是第一句“白也诗无敌”,简直就像是大白话了,直接夸李白诗才无敌,太肉麻了啊。
但是,你仔细看:“白也”的“也”字和“飘然”的“然”字,都是语气虚词,“诗无敌”的“无”和“思不群”的不也是对仗关系,抛开诗意不论,只看文字,这两句对仗对的那是非常的工整。
这种不顾内容只论文字的对仗方式,在古诗里叫做“无情对”,比如著名的“三星白兰地”对“五月黄梅天”。
可你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是无情对吗?不是的,这两句分明是有承前启后关系的啊,用无情对的方式写出来的两句诗,居然能够这么巧妙的衔接上诗意,而且还非常切合杜甫对李白既佩服又思念的感情,你说杜甫牛不牛X?
这就完了?并没有
熊老师还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不太会意识到“白也”和“飘然”的对仗,一来是“飘然”会被当做一个双音节词,而“白也”会被当做两个单音节词,所以会在潜意识里被我们忽略掉对仗关系。另一个在于,“飘然”是一个有出处、很常用并且基本固定的词,而“白也”基本没人会连用,连在一起也没什么意义,所以在对仗上来说,这好像并不是一个词对一个词的关系,因此不能算对仗。
真是这样的吗?
熊老师翻出了儒家经典《礼记》:在《礼记·檀弓》里,有这么一段话“为伋也妻者,是为白也母。不为伋也妻者,是不为白也母”,这里的“伋也”指的是孔子的嫡孙孔伋,而“白也”,指的是孔伋的儿子孔白。
你看,找到了这句话,也就找到了“白也”的出处,也就是说,你只要记得《礼记》的这段话,你就应该知道:杜甫这首诗里的“白也”,及是指李白(这时候它是两个单音节词),同时也是双关孔白(这时它是一个双音节词)。
记得吗?抛开字面意思去对仗,叫做无情对。而这里,杜甫用双关的方式,让“白也”和“飘然”形成了一组无情对。
牛不牛X?
服不服气?
反正我是真的叹为观止!
这首诗,一个随便读读的人,会觉得“嗯,还不错,很工整”;一个稍微用心的人会发现:“哦,第一句好像还有点对仗哦,但是对的有点牵强啊”;而熊老师这样的大牛来读会发现:“麻蛋的,老杜这里埋着钩呢,这钩子,草蛇灰线伏行千里,真的是太秒了”。
虽然这不是我自己能琢磨出来的,但是能被人教着发现这诗的妙处,那舒服,也是极好的!
那句话咋说的来着?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公诚不我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