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老师说过,对一个事情做最后判断,需要在自己的心里走一套流程,分四个步骤:事实判断、是非判断、价值判断、道德判断。这四个顺序是不能乱的,也就是说每个基础判断都是下一个判断的前提,这是因果关系,我们得拧得清。
最近这段时间,钉钉一直是卡在我心里的一道坎,每天熟悉功能、宣传推广、邀约部署,还要定时汇报、上传总结,占据了我大量的时间,但是结果依然不尽如人意。尤其是我一开始并不重视,也不认为钉钉这个事情有用的前提下,公司给我安排了这个任务,就显得更加的狼狈。到现在,挂着部署专家的头衔,我都没有理解钉钉于我而言,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工作任务或者业余锻炼?
按照易老师的说法,我尝试以这四个步骤来做一个相对科学的判断!(仅代表我个人)
一、事实判断:
官方定义:钉钉是一种工作方式。
是帮助企业完成数字化、智能化的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
钉钉,从一开始就是为了中小企业而生的,准确地来说,就是为了帮助中小企业的决策
者也就是老板更加有效地管理企业。我个人作为一个普通员工来说,因为钉钉对于工作状态的约束,整体来说是比企业微信的体验感要差的。
但一个可怕的事实是:企业决定引进钉钉,做决策的人不是我!那么在做价值判断之前,有一个基础判断是:我必须使用钉钉,并且完成公司安排的推广部署任务。
二、是非判断:
钉钉于我究竟是好是坏?
按照目前最直观的感受而言,那肯定是糟糕的,每天多了很多工作,还受到了各式各样的限制。那如果就以我本身的工作而言,钉钉确实方便了很多工作,比如说:出差、费用及各项审批、日常考勤、工作汇报等等。
于是我发现,钉钉于我的工作本身是好的,但是对于钉钉对于我附加的限制以及繁琐且我认为没有太多商业价值的工作内容是排斥的。我不是讨厌钉钉,而是讨厌公司关于钉钉强行增加的工作安排!我想工作,能工作,但我不希望被强制工作!
三、价值判断:
对于公司来说,钉钉带来的价值几乎可以忽略的,哪怕费了大周折、大力气去干这个事,安排了一个团队,但最后的企业收益为0,或者说要很久很久才能体现。站在公司的角度,钉钉带来的收益,以其他方式来做或许收益更明显更快。
对于我个人来说,钉钉本身的价值不大,但因为做钉钉的工作带来的价值也许会更大。外呼,可以直接锻炼与客户的交流以及表达;寻找客户,其实就是一次对未知的探索,对商业的拓展;文字,是对工作的思考记录,对一段时间的系统化总结;使用,是对信息化工具的理解,对Saas的一次重新解读...。至于物质收益,可以忽略不计,更直接的说,就是0。额外做钉钉,并不会带来金钱收益,但会付出更多的时间和人力成本。也许可以思考一下,如果做其他的替代性工作,是不是有更大的精神和物质收益。
四、道德判断:
很明显,这个就是在自己的判断里做决策,需要的一个道德基础。做的任何决定,是需要满足我的道德观的,是符合我对世界的道德认知。
那么做钉钉,是公司下发的一个工作任务,按照负责任的态度,这个事情,我需要去完成。我会给公司适当地提醒,这个事的风险和低收益,但如果公司依然要执行,我即使有情绪,也要继续工作。这是符合我对工作的道德观的。
但如果是临时强制性的,要求我完成多少多少次电话外呼,完成多少多少文字的记录,多少多少客户的寻求,我肯定是拒绝的。在我的原有工作之外,额外附加的工作,可以接受,但不被动强制接受。人与人相处、同事,在职务上有高低,人格上是平等的,以职务上的优势强制安排附加的工作任务而不经过工作者当事人意愿的,这种行为不符合我道德观里对于工作的认知。
还好,目前公司的工作安排都会经过我的意愿,我很庆幸,也很感谢。
如果非要总结“钉钉对我而言到底是个啥”的话,我的理解是:
钉钉是一个办公方式,一个可以相对简化企业流程的工具;
钉钉是一份公司下发的工作任务,需要做的是完成它的推广以及部署;
钉钉是一件做起来耗时间人力,却在经济上收益甚微的事情,我指的是对于目前所在的企业以及我本身;
钉钉是一个做起来很烦,效果也不明显,但是持续做下去,在个人的成长和素养沉淀上呈现厚积薄发的这么一个现象的东西;
钉钉是一个本身不带道德属性的中性词,却因为使用者的使用妥当与否,而引起全民追捧或者抵制,因人而异、因企业而异、因环境而异。
钉钉是一个企业在用的,我个人也在用的,但不喜欢额外的过度解读的这么一个工具,谈不上有多么讨厌,也谈不上多喜欢,可以当做工作,也可以当做锻炼的方式。
钉钉,去尝试吧,去执行,但我仍旧保留我对它的一如既往的情绪,好的或者不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