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前思考
我初步确定的创新点——“味”:学生把研究5倍数特征的活动经验,迁移到2倍数特征的研究中,作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实行。
二、对学生自主探究2的倍数特征活动的预设
1.学生可能会因为材料的不够丰富而无法发现特征,所以教材的思路是先让学生在百数表(新版改为了0——99)中圈画2的倍数,再观察,发现,验证。
2.小组汇报可能要花费一些时间(要写材料,组员的材料,是通过板演汇总在一起?还是照片拼在一起多媒体展示?
没有磨课之前,一切都充满变数,大家会发现,凡是这样需要展示思维过程材料的课,都面临这样的问题。
三、回到教材思路
学生自主探究2的倍数特征活动的预设由此看来,我原来的想法“让学生自主探究2的倍数特征”可能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课前决定调整,回到教材思路:先让学生在百数表(新版改为了0——99)中圈画2的倍数,再观察,发现,验证。但我发现教材上的百数图是无法让学生直接圈画的,因为答案已写的明明白白(可见这课本还真的是教师使用的“教材”,而不是适合学生使用的“学材”)。怎么办?还是我通过课件呈现圈画过程及结果吧。
上下来感觉也挺好,还多了时间进行练习巩固。
四、课后再思考
让学生自主探究2的倍数特征”真的超出了学生的能力了吗?但是否这样的重活,反而可能更锻炼学生的身体?学生的数据可能有限,但不影响他们猜测啊,丰富性可以在验证正确性时再有所体现。
结论:完全可以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玩一玩,看看在四平八稳之外还有什么陌生的风景。
五、谈谈守成与创新
创新不易,创新需要持续的思考(灵感也有赖于持续的思考),这样持续思考无疑是很累的,尤其在时间方面是奢侈的,所以于一线教师而言,时间与精力都决定了效率至上(想想备、教、批、导、考的繁重大家就知此言不虚)。不同于那些名师或教研员——他们很多时候已经是在玩课,玩课的背后是大把奢侈的时间与精力投入。一线教师可以偶尔一玩,但无法课课都去创新。关于想通过创新脱颖而出成名成家,还是顺其自然的好。
建议一线教师还是以“知识工具观➕学习对话观”为两翼,首先应守住双基,然后可以保证效果的前提下可以进行一点新尝试,来玩玩,对,只为好玩而已。稳住了成绩,就可以玩玩,去实现一些所谓的超越,所谓自由之后更自由。
平时可以把想到的创新点在教案的教后记中记下来,下次再上此课时如不愿按部就班上,就拿出来玩一把。对于有教学理想和追求,想精进的教师,则不妨一个月玩一次,或者一个周玩一次,就像天天吃家常便饭,偶尔也换换口味打打牙祭。在这方面,贲友林之在对话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顾志能之在激趣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均值得借鉴。
泥瓦匠和建筑师的任务不同,要求不同,二者毕竟还是有区别的,可以跨界玩一玩,但还是应该先干好本职,再去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