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两件事触动了我,让我认识到自己长久以来的问题。
第一件:朋友圈里的同事转发了一篇文章,是原来的一个上级去了南方之后写的,并谈及他的近况。这人原来在圈内就声名显赫,著作颇丰,这次到南方是随着女儿去的,新到一处,名声还是响当当,新作不断。以前我对他不了解,只闻其“声”,感觉他有些徒有虚名,有些华而不实,所以颇不以为然。现在读了他的作品,才知道他不是没本事的人,他真的很优秀,才明白那句话“是金子到哪里都发光”。
第二件:单位里一个前同事,年轻人,有消息说他现在准备考研。一起共事时他是领导身边的“红人”,顶着阿谀奉迎的名声,“不得人心”,这里且不说这一点。按照捕风捉影的逻辑,考研的说法还是有一定真实性的。在我狭隘的头脑中,一个人工作了几年之后,适应了社会,磨蚀了斗志,还能这样有勇气,能奋斗,开创新的领域,而不只是一个大家认为的八面玲珑的小青年,着实令人刮目相看。我当初对他的认知是否有失偏颇呢?我自问,反思:这样的事,在我还有很多!
我忽然明白,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致命的问题。我总是习惯看到别人的不足而从不关注他们的闪光点,这使我一直生活在虚假的自我意识中封闭自己,看不到自己的问题,因而总是抱怨,满是苛责。没有欢乐而言,亲朋敬而远之,慢慢成了孤家寡人。
深思极恐,这是一种自卑的表现。看不惯别人就是不满自己,责怪别人就是放松自己,是无能无力改变自己。生活中,如我者多矣,他们看不惯阿谀奉承,看不惯庸俗势利,听不惯尖声利语的喧哗,不适应发号施令倨傲。这本没什么,问题是他们在看不惯中逐渐没了自己。在抱怨之后不了了之,在愤怒之余成为自己不喜欢的样子。这样子是懦弱,是逃避,是狭隘,是个性缺失,是对成长的拒绝。
这更是一种慵懒的呈现。把时间浪费在臆想上,把精力耗失在怨怒中,迷失了旅途的方向。产生“自我高于一切”的错觉,自认为是“断桥边”寂寞无主的梅花,进而缺乏行动力,拒绝成长,成为锅中那只慢慢死去的青蛙。抱着这种心态,我常常是“志向远大”而“万事成空”。买来的吉他被束之高阁,制定了写作计划却迟迟不肯行动,想要读书往往半途而废。一事无成空悲切,万种情思成蹉跎。
而我们看不惯的人,其实都有各自的精彩。他们或成果累累,或事业有成,或生活幸福。我们往往不懂别人,也往往不懂这个道理。世界何其宽广,我们内心又多有限!人真正的成长是心灵,心灵的成长无关年龄。我告诉自己,成长在每一刻,每件事,每个人;但都要从改变自己开始。要懂得,先不要看不惯别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