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读过他的黄金时代这本书,我曾经读过,但是后来放弃了,没读的太懂。今天无意之中读了这本《我的精神家园》,刚开始读时,觉得水平一般,不至于放弃,还是有些可取之处,中间部分不行,后面写的几篇文章非常好。所以写下这篇书评。
这是小波先生的杂文集。我比较喜欢里面的几篇如下:另一种文化:讲他的妻子李银河懂得知识很多,却缺乏对生活常识的了解,经常闹笑话,整篇文章读来,不觉一笑,感其纯真和有趣。还有两篇,一个是有关贫穷:写的很精彩,说他有个邻居老头喜欢收垃圾,把小区的垃圾桶翻来覆去的找,还喜欢用大粪水浇灌蔬菜,恶臭熏天,但是其实不缺钱,只是养成了贫穷的习惯了。书中最后说了这样一段话,让我很有启迪。他说生活就是会有很多垃圾的东西,你要学会远离这些东西,否则你自己也会变成一段垃圾或者大粪,虽然说的很俗气,我觉得确实是这样的一种情况。
如果说贫穷是种生活方式,捡垃圾和挑大粪只是这种方式的契机。生活方式像一个曲折漫长的故事,或者像一座使人迷失的迷宫。很不幸的是,任何一种负面的生活都能产生很多乱七八糟的细节,使它变得蛮有趣的;人就在这种趣味中沉沦下去,从根本上忘记了这种生活需要改进。用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来看,这些细节加在一起,就叫做“文化”。有人说,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好的,都必须尊重。就我们谈的这个例子来说,我觉得这解释不对。在萧伯纳的《英国佬的另一个岛》里,有一位年轻人这么说他的穷父亲:“一辈子都在弄他的那片土、那只猪;结果自己也变成了一片土、一只猪。”要是一辈子都这么兴冲冲地弄一堆垃圾、一桶屎,最后自己也会变成一堆垃圾、一桶屎。所以,我觉得总要想出些办法,别和垃圾、大粪直接打交道才对。
还有一篇工作与人生,说的也是极其好的。他说 总而言之,干什么都是好的;但要干出个样子来,这才是人的价值和尊严所在。人在工作时,不单要用到手、腿和腰,还要用脑子和自己的心胸。我认为他是一个表面幽默但是很认真的人,幽默中常常会有些哲理性的东西出来。
人活在世上,不但有身体,还有头脑和心胸——对此请勿从解剖学上理解。人脑是怎样的一种东西,科学还不能说清楚。心胸是怎么回事就更难说清。对我自己来说,心胸是我在生活中想要达到的最低目标。某件事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认为它不值得一做;某个人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觉得他不值得一交;某种生活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会以为它不值得一过。罗素先生曾言,对人来说,不加检点的生活,确实不值得一过。我同意他的意见:不加检点的生活,属于不能接受的生活之一种。人必须过他可以接受的生活,这恰恰是他改变一切的动力。人有了心胸,就可以用它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中国人喜欢接受这样的想法:只要能活着就是好的,活成什么样子无所谓。从一些电影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活着》、《找乐》……我对这种想法是断然地不赞成。因为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就可能活成任何一种糟糕的样子,从而使生活本身失去意义。高尚、清洁、充满乐趣的生活是好的,人们很容易得到共识。卑下、肮脏、贫乏的生活是不好的,这也能得到共识。但只有这两条远远不够。我以写作为生,我知道某种文章好,也知道某种文章坏。仅知道这两条尚不足以开始写作。还有更加重要的一条,那就是:某种样子的文章对我来说不可取,绝不能让它从我笔下写出来,冠以我的名字登在报刊上。以小喻大,这也是我对生活的态度。
是的,他的杂文确实是件艺术品,很开心今天发现了一件艺术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