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中16 坚持分享1392天 23.3.30运动打卡第409天 2982h 约练737
1.对来访的第一印象,不仅仅停留在对来访外貌、衣着的观察,还需要带有咨询师所看到、理解到的对来访的整体感受,包括言谈举止、表情步态、精神状态言语和非言语等信息。
2.来访者心理困扰与痛苦感受及相关的症状、行为从何时开始,怎样发展和变化?
说明来访现在的症状是什么,可具体描述有哪些表现,比如睡眠、食欲、情绪、行为、念头等,多角度客观描述清楚,不需要解释与分析?再包括症状从何时开始,触发事件为何,为何至今还未解决。同时说明来访为此做过各种尝试与努力,哪些有效,哪些无效,有效的是什么,无效为何无效。
两点一线,现在症状为一点,扳机事件为一点,说明问题的发生与发展。
3.关于督导问题的提问,一般针对三个点,1.概念化,我怎样理解来访者及现在遇到的问题;2.干预,我做了什么以及还可以做什么;3.个性化,作为咨询师自己的个人化的议题,我的某些想法、情绪或情节等,阻碍了我的咨询,或在咨询中有想做某事,却没做,被卡在了哪里。
在此分类上进行提问,尽可能增加背景和条件限制,问的越具体,督导能越清楚被督者的短板在哪里,越能针对性的给予指导。
4.关于学校咨询,中小学比较难做稳定的咨询,一方面心理老师有教学任务难有精力,另一方面学生的时间也难以固定,不可控因素较多。可了解单次干预,将每次咨询当做最后一次来做,如何让一次咨询效果最大化。
5.最后依然是概念化,概念化的形成,又需要回到基础理论的部分,如何准确找寻来访者的自动思维,看似比较简单,实则并不容易。回归书本,不断练习,唯有此。
![](https://img.haomeiwen.com/i18366840/7c795916e7050d0b.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