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游时报》报道,今天,社会各界欢度愚人节。”
这句话,是我今天发的朋友圈,也是为回答一同学“吐槽的本质是什么,吐槽大会为什么那么好笑”提问时所作的举例说明。
为诠释语言多义性与叙事张力、戏剧性与幽默的关系,尤其是说明“冒犯”在本质上是一种阅读自指性,我对刚才写的这句话作出如下分析,大致有17个方面:
1、无论愚人节如何愚人,“欢度”都不是一个适当的社会态度。——这是一重最明显的意义错置。
2、“社会各界”一词,一般只用于特定语境中的严肃叙事。——这一重错置,破坏了话语体系里的“思维完形”。
3、今天是愚人节,因此,此新闻只怕未必为真。——这是阅读情境所规定的悬疑。
4、但如果你听说是环游时报报道了一件虚幻之事,则此报道行为也未始不可能。——这是叙事目标自身所积累的悬疑。
5、可是,又假如此事确为环游时报报道,则此新闻又未必没有某种深层次的阅读价值。——这是对环游时报身份的再辨认。
6、万一此事为真,又确为环游报所报道,则这一立场与该报反对“过洋节”的态度相矛盾。——这是进入了下一层的意义冲突。
7、不过,假如环游报今天的观点与昨天完全相反,读者并不会惊讶,因为该报的这一习惯必然为真——这是读者在对冲上一张力后所自然形成的理解障碍。
8、回到事实判断。假如此事为真,又确为环游报所报道,且其观点出于真诚,则所谓“社会各界”一定是因为缺乏欢乐才会欢度这个不足道的日子。——这种隐含的自反式叙述,本身是一个嘲讽。
9、假设我们眼中的“欢乐”是一种隐喻,那么,在当下这样的国际气候下,这种欢乐的姿态,显然过于乐观了。——这是对上一个嘲讽的扩展。
10、不过,环游报未必这么看,自我欢庆显然是其一贯的立场风格。——现在你正在努力回到理解的均衡。
11、不论这句话所指为何,一旦我们在愚人节谈论这些话题,总显得不真实,也不真诚。——现在你又不得不否定刚才的均衡。
12、就算我们在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场合严肃地谈论它,也不会有任何积极的后果,更不会有任何有意义的结论。——第三次调整这种均衡。
13、很遗憾,虽然我如此明白以上道理,但我还是谈了,这说明我大概是故意矛盾地展现这一叙事的思想矛盾。——现在,反向理解,是指向叙事者的。
14、考虑到今天是愚人节,因此,这样的矛盾,也许是在以多重语境的内在张力,在费力地表达一种沉重的幽默。——这一思考压力,进一步转向叙事者的目的,及文本的意义。
15、可惜,这种幽默并不是人人都能领会的。而我写这句话的目的,很可能就是想“明珠暗投”。——这是对刚才文本意义判断的一次叠加质疑。
16、因此,如果这句话让人觉得好笑,那可能不是因为话语或意义本身,而是因为读者对其能指、所指、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均感到暧昧不明,继而因困惑而微笑。——概括来说,人们总是会因为自身理解力深处的紧张感而笑。
17、以上,都只是为了示范话语解读的思维动力机制而已——这次思想试验,本身不是真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