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天才般的人物,一个个充满激情的团队,一个个辉煌的时代,最后全部轰然倒地。时代给了他们特别的机遇,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所处的时代,而他们的失败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所处环境。
第一桶金
时代的洪流中,企业家、创始人,与赌徒并无区别。在第一桶原始资金的积累上,这些企业大多都是有些赌的成分,甚至可以说是一些尚未被法律界定的灰色地带。(哪怕是在当今)
在当时的环境下,创始人的胆量和执行力为他们企业的快速崛起提供了可能。比如股市的投机、政策的投机等等。甚至有人利用当时社会环境,把产品与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保护主义等绑在一起,以获取消费者支持。
凭借胆大与投机,他们迅速的获取了原始资金的积累。(铁本公司除外,这家老板是真的踏实,但因为一些时代因素,其结果令人惋惜)
模糊不清的“界限”
那是个很多东西都在尝试的年代。在当时,下海潮刚刚兴起,很多东西并没有划分清楚。有些时候,企业并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哪些市场可以做,哪些市场触碰不得。在某些约定俗成的东西,虽说法不责众,但却可以选择性责罚。
比如健力宝的没落,起因便是因为地方与个人的股权之争。
又比如铁本在钢铁市场的折戟。
成于广告,败于广告
广告的放大作用逐渐为国内企业家们所发现,连最简单粗暴的投放形式也大都获得了成功。
在当时因为广告起的作用太过明显,甚至一定程度上有一些恶性竞争的意思。比如虚假宣传等,特别是在保健品行业,“包治百病”这样的广告在当时算是低调的。
广告的放大作用把一大批企业推向聚光灯,给他们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助力。
但同时,媒体不是公益,也不是慈善家。媒体的特性便是追逐热点,他们关注的不是这家公司,而是这件事情是否能够吸引眼球。
在上升时推一把,在摔跤时同样会踩上一脚。(银行同样如此)
这批企业,半数以上在危机可控时被媒体夸张报道,随即便引发不可挽回的局面。(负面消息被放大时,任何解释都是无力的)
现金为王,银行如狼
在企业盈利正常的情况下,这些明星企业很容易获得官方背书,也能从银行那里拿到非常多的优惠。
而一旦有负面消息爆发,第一时间发难的便是银行。在尚未有定论之前,抽贷,甚至冻结收款账户的事情也经常发生。
与前面的媒体相配合,简直就是“绝杀”。
其实我想,如果媒体客观报道,银行适当支持,不至于庞然大物轰然倒塌。
营销创意
这点我是很佩服的,难以想象,像小米、锤子等科技企业用的倒计时海报,在那个年代就是别人玩剩下的了。(悬念广告)
像开盖有奖,出租车顶部广告,都是那个年代,那批人搞出来的。(还有传销、直销模式)
虽说很多广告都有夸张甚至有诱导嫌疑,但这批前辈们的脑洞是真的大,他们大胆探索尝试的成果,至今受用。
总结
那么多曾经红极一时的公司却转瞬即逝。这些“败局”的产生,有时代因素,有创始人的因素,也有其他人为因素。在失败后,有人心有不甘,有人长居海外,有人伺机复出,有人心灰意冷,再不想踏入这“局”之中。
这些前辈们数以百亿计买来的教训,给后来者以警醒,甚至在一定程度也帮掌舵者调整了航向。
以上为读《大败局》后所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