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BIM与数字孪生记
行业变革下 “软实力”如何付诸实践 ——国内外BIM软件商访谈

行业变革下 “软实力”如何付诸实践 ——国内外BIM软件商访谈

作者: 小皮同学 | 来源:发表于2020-10-14 10:40 被阅读0次

    自2008年国内引进BIM概念以来,BIM热潮席卷中国建筑行业。在期待BIM技术更为交通土建行业所用的同时,我们也应正视BIM实施过程中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在促进交通行业BIM技术良性发展的前行路上,面临着诸多误解、困惑。BIM技术作为可以使传统的设计、建造、运维等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一项新手段,在一开始却让很多人误以为其只是一款集大成的三维软件系统而已。但毋庸置疑的是,在探究BIM真正价值和落地应用的过程中,BIM软件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为此特邀多家国内外知名软件的供应商、服务商及开发商,就大家所关心的软件行业问题,谈谈他们的所思所为。

    图片来自网络.jpg

    BIM技术不是万能的

    BIM概念在近几年被炒得火热,在BIM技术推广应用的过程中,也流传出了两种声音:一种是BIM就是建模,另一种是BIM万能。对此,来自上海某建筑类软件公司的杨董事长否认了上述两种说法。他认为,BIM不仅仅是建模,而是通过建模的过程,将工程项目的所有信息以数据库的形式存储,为项目的设计、施工、运维等全生命周期提供数据、技术以及协同支撑。BIM技术的核心价值是工程结构化数据库。同样,BIM技术也不是万能的。BIM是辅助项目管理的有效工具,可以解决项目管理中的大部分问题,虽然BIM技术不是万能的,但是它带给我们的好处却是没有它万万不能的。

    如此重要的BIM技术,在杨董事长看来,随着工程项目的进展,在不同阶段BIM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目前在BIM正向设计较少实现的情况下,BIM技术主要扮演‘设计审核者’的角色,检验建筑整体架构,结构、机电管线等设计碰撞分析等。在施工阶段,BIM又扮演‘项目经理’的角色。除了通过对项目进行虚拟建造,进行施工方案比选,还要精准计算项目的工程量,对材料进行管理,限额领料,避免材料浪费;进行进度管理,实时了解项目的施工进度;发现施工质量问题,及时上传解决,保障工程质量。在运营阶段,BIM扮演‘设备运营维护管理’的角色。即运用建筑信息模型基础数据,与物业设施运营管理系统(IOT)联通,作为竣工后使用者维护运营管理的基础,达到建物全生命周期运营管理规划。”

    BIM数据时效性的质疑

    目前市面上有些软件经过几个版本升级,有的软件已重新架构,新版本软件已经不能打开老版本所建的工程模型,BIM模型会受到时效性限制的问题也被越来越多的用户质疑。随着软件系统的不断更新升级,BIM模型是否会被废弃或能否在新系统上正常运行?如何能保证模型在漫长的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得到有效地应用?

    对于这样的质疑,多家软件供应商及服务商表示用户不需要担心,因为通过新的数据存储服务技术都可以解决此问题。而且软件公司自身也早就认识到“保证数据在整个项目生命期内能够充分利用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如果软件拥有越多的用户群,其版本升级都会越审慎,会考虑每次升级对既有用户和既有文件数据的影响。”来自欧特克软件公司的罗总如是说。

    “BIM实施的项目数据不仅在规划、设计、施工阶段支持不同系统的提取和利用,而且还要在更长期的运维阶段支持不同时期的数字化成果。”来自BENTLEY软件公司的陈总补充道。

    站在用户的角度,杨董事长说:“用户应该选择有持续研发能力的软件产品。”

    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不仅涉及到建设周期长的问题,也需要考虑不同阶段、不同参与方、不同专业之间的协同配合。“采用文件形式进行全生命期信息共享,不仅会遇到版本不兼容的问题,更会造成文件往复传递、流程难以控制的问题,无法保证数据的唯一性与一致性,因此文件形式的数据并不适合支撑全生命期BIM应用。使用统一的数据库来集成存储工程BIM数据是必然的趋势。” 来自北京某科技有限公司的吴总给出了这样的判断。

    “另一方面,我们也积极支持行业能够组织编制公开的数据标准(例如Building SMART颁布的IFC4.0国际标准以及中国铁路行业的CR-IFC标准)。” 来自达索系统的朱总表示,通过这种方式,希望保证用户的数据能够在全生命期内被有效利用。

    单一软件不能满足所有工程需求

    有人认为:工程任务需要BIM软件和其他专业软件配合使用才能完成,BIM软件无法单独完成所有的工程任务。针对这一说法,朱总表示:“这是完全正常的。工程项目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和运维,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需求。仅就设计而言,也涉及到建筑、结构、机电等不同专业。就好像没有一个人能懂得从规划到运维的所有知识一样,也没有一款软件能够同时满足所有人的所有需求。”

    同样,陈总也表示:“这是整个业内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要做一个项目,需要用到很多不同的软件,每个软件解决不同的专业需求。BIM项目实施不应该寄希望于一个超级大而全的软件去解决所有专业的需求,这样既不符合设计流程,也会造成专业人员不能专心致力于本专业的设计,就好像电气专业的工程师要了解桥梁专业的知识,否则无法从这个大而全的软件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认同此类说法的还有吴总,“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参与方分散、工期长、工艺复杂、管理难度大,需要不同阶段、不同参与方、不同专业的众多业务人员相互配合才能完成。相应地,不同专业软件也各有侧重,分别专注于解决某一业务流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不同专业软件相互配合才能圆满完成整个工程任务。理想的BIM平台正是应该基于这样的理念,解决不同阶段、不同参与方、不同专业之间信息分散、共享困难的问题,力求将业务相互整合,工程信息相互融合,各专业软件可以各司其职,各取所长。”

    站在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立场上来看,罗总表示:“我们一直强调BIM这个理念是建立在涵盖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基础之上的。涵盖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数据的流动。大家可以想象会不会有一款软件,它的数据能够从项目可行性研究一直无损流转到项目竣工呢?可能没有。但一定有针对不同项目阶段和专项的不同软件。”

    软件数据不开放导致信息交流障碍

    目前,商业类软件都有自己的文件格式,且不对外开放,这可能是出于各自商业利益的考量,只有购买其软件才能获取相应的数据,但这给信息交流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BIM理念之一就是要实现信息共享和数据兼容。

    在近几年的BIM推广实践中,多家软件开发商也深深感受到了这点。

    罗总给记者举了这样一个具体的例子:“拿我们公司的Revit软件来说,它在2002年被欧特克收购的时候,欧特克刚刚提出了BIM的概念。当时Revit这个软件还是封闭的,它不提供开发的接口。在2004年的时候,我们参与了美国世贸中心自由塔的项目,是美国的SOM做的。一开始的方案造型是扭曲的,后来因为纽约市的要求,必须改成非扭曲的造型。这个项目本身对Revit软件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是因为早年间开发Revit软件的团队没想过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那么复杂、庞大的建筑。正因欧特克公司参与到这个项目当中,被时代的需求推动着不断地改进产品,从而使得Revit这款软件的性能足够满足这样体量的模型需要,也促成了我们现在所能使用的API的开放与发展。”

    然而,即使不同厂商之间的数据能够暂时的打通,也会面临不同厂商的数据格式升级换代带来的交互困扰。“在解决不同厂商之间的数据兼容问题之前,厂商自身解决方案中,不同产品的数据可无损流转尤为重要。设计阶段跨专业、跨行业的数据需要保证实时、准确、无损的协同工作才能使项目高效的实施。” BENTLEY软件公司的陈总解释道。

    对于有个别软件商采取对用户的数据垄断,不对外开放。杨董事长明确地表示:“这是对用户数据资产的不尊重,这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和用户的推动来解决。”朱总也客观地表示:“由于不同厂商软件中的底层数据技术、图形引擎、逻辑算法均有不同,要想在不同软件格式之间实现100%无损的信息交换是不现实的。比较务实的方式是,各方一起建立行业标准的数据交换格式,根据需求导入导出标准数据格式。”

    公路行业IFC标准落地还有距离

    商业软件的内部格式对信息交流无疑是一种阻碍,但随着BIM概念的普及和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高,越来越多的商业软件开始支持中性数据文件的交换,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在罗总看来,软件之间的数据兼容问题根本上还是需要软件商自行来解决。“从整个行业来说,我们期望在未来能够摈弃文件格式的限制,真正以数据流的形式进行信息传递。”

    IFC标准是目前最为常用的,描述BIM数据的开放性标准,绝大多数BIM软件均支持这一标准,这也极大地促进了BIM的标准化。“但IFC标准本身也存在缺乏非建筑领域实体、描述较为繁杂难以理解等问题。”吴总如是说。

    我们看到《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于2017年开始实施,《建筑信息模型施工应用标准》(GB/T51235-2017)也已于201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了。中国铁路BIM联盟也已经编制了《中国铁路工程信息模型数据存储标准》(CR-IFC)。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发布了《中国市政行业BIM实施指南》。北京、深圳等城市以及上海申通地铁、广州地铁集团等企业也相应颁布了设施设备编码标准、建模与交付标准等。然而对于促进公路交通行业的信息化模型标准落地,多家知名软件厂商都纷纷表示他们非常乐意提供帮助,并已经有所行动了。

    “我们正在跟国内一些制定标准的权威部门合作,配合去做一些交付标准、实施标准。”陈总表示。

    在《建筑信息模型施工应用标准》立项之初,欧特克公司就有幸作为参编单位参与到了国标的整个编写过程中。“我认为,在帮助促进公路交通行业的标准落地,也同样需要将BIM项目的实施经验、BIM专业工具知识与行业具体需求结合起来。帮助和支持设计院和施工单位验证标准的可行性和严谨性,通过真实项目的实践,检验标准是否能涵盖各类工程情况,以及遵循标准的工作流程是否带来了工作效率和成本的优化。”罗总介绍道。

    而达索系统已经深度参与到了中国铁路行业、市政工程行业的BIM标准开发和落地工作。“对于公路交通行业,我们愿意分享达索在其它行业的经验,也可以讨论如何在软件中实施标准落地。”朱总坦诚地说道。

    “在市政领域,我司软件参与了《DG-TJ08-2204-2016市政道路桥梁信息模型应用标准》、《DG-TJ08-2205-2016市政给排水信息模型应用标准》的制定工作。当然,我们还将继续积极参与到其他行业的标准制定工作中去。”杨董事长说道。

    大面积推广使用的障碍在哪里

    1. 限于行业企业的内部机制
    虽然市面上的很多款BIM软件可以做到扫描测绘、参数化设计、可视化分析、三维出图、数据协同等多项酷炫的功能技术,但总体来说,相较于建筑领域的BIM应用,由于在交通土建领域起步稍晚一些,目前尚未形成大面积的推广使用之势。

    对此,杨董事长给出的判断是:“即便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关于推进公路水运工程BIM技术应用的指导意见》,但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导致参与方驱动力不足;缺乏有力的行政监管体系,导致BIM技术在使用中落地应用程度不足。”

    企业对BIM的认识不足、投入不够重视。很多企业看到BIM是趋势,纷纷投入开始做BIM,但又不愿意投入太多。特别是企业在BIM应用探索阶段,大多需要额外投入很多成本和人力资源,让很多中小型企业望而却步。”吴总补充道。

    2. 还未建立相应的工作模式
    在朱总看来,其最主要的障碍是还没有建立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工作模式。行业内的大部分人员已经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模式和业务流程,而BIM技术实际上是提供了一种平台,能够把各方连接起来,改变传统的价值链。这一技术的普及不仅有赖于软件功能更加完善,更加有赖于各参建方能够突破传统的利益条块,组建起新的工作模式。

    类似的,罗总提出了需要建立BIM生态圈的概念。“在Revit平台提供建筑领域第三方服务或二次开发的软件公司非常多,但目前在Revit或Civil 3D平台进行交通或土木领域二次开发应用,还主要依赖设计院自身的资源。这个生态圈市场会伴随着需求的成长而不断扩大,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内软件公司、开发团队投入到BIM应用生态圈中,这反过来也会推动BIM在交通或土木整个行业的普及。”

    3. 纠结成本效益产出比
    目前,BIM软件在公路交通领域还只局限应用于少数标志性项目和大型复杂工程,还没有进入普及性全面性应用。很多面向大企业的BIM软件平台,系统庞大,价格不菲,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在BIM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而且从经济、成本效益角度考量,使用BIM真的能节约成本和提升效率吗?

    对此,在朱总看来,用户应该针对自身的项目情况进行选择,是否要在项目中应用BIM,希望实现的目标是什么,用何种方式实现,而不鼓励在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就盲目的跟风用BIM。而且对于大型复杂工程,因为本身成本高昂,所以应用BIM技术能够节省成本的空间就相对更大。但对于小型、常规项目来讲,应用BIM所能带来的节省可能就较为有限。

    就BIM节约成本方面来说,吴总给出了这样的解释:“BIM节约成本指的是项目总体成本的节约,尤其是施工和运维阶段的成本节约。这一点是在BIM领域著名的《BIM Handbook》中屡次提到的。在理想的BIM项目工作中,各参与方会偏向在前期通过协同工作,尽可能解决后期可能出现的错误和变更。”

    回到软件本身来说,罗总补充道:“精准的模型也可以使整个建造、运输、管理和运维过程都大大地提高效率。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进行后期运营的策划,可以在BIM模型里进行预演,提前对后期效果进行控制,降低浪费。”

    4. 复合型人才稀缺
    不得不提的是,BIM在公路交通领域应用较少,有一方面的原因是国内这一领域的BIM应用技术人才积累的还不够。很多企业认为应用BIM技术就是购买几款不同软件那么简单,让一个熟悉电脑操作的年轻项目工程师去试一试就可以了,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尽管我们发现当前市场对于具备BIM技能的建筑师和工程师的需求日益增长,但是学校和企业对于BIM人才的培养还没有跟上步伐。在罗总看来,要满足行业的发展需要,不只是提倡行业从业人员学习如何去使用工具,关键是要在有了这些工具之后,应该具备新的思维模式,这是最重要的。

    同样持此观点的朱总也提到:“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需要制定一个企业的BIM发展规划,这是更加重要的。我们建议管理者思考一个企业的BIM技术应用路线图,例如:希望应用BIM技术实现哪些价值?分几个阶段实现?每个阶段分别达到什么目标?在确定了路线图之后,需要选择合适的人员,并为工程师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激励机制。在这样的系统规划下,才能保障年轻工程师有热情学习新技术,而管理者也能够评估这些技术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从而决定如何在企业内推广。企业的BIM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工程师的个人努力是很难培养出所谓的‘成熟BIM工程师’的。”

    其实,对于软件开发商自身来说,陈总也表示:“我们也希望开发出来的软件可以尽可能的减少使用者的再学习过程。在遵循工程项目各阶段的流程及操作习惯的前提下,只要了解最简单的电脑操作系统知识就可以使用软件。”

    最后,杨董事长对BIM人才问题进行了总结:“BIM人才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BIM建模人员;第二类是BIM的实施人才;第三类是高层次复合型BIM人才。目前来讲,这三类人才资源均比较匮乏,特别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缺少,成为建筑行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进程的障碍。”

    文字版权所属《桥梁·BIM视界》

    作者简介:
    85后工科硕士;曾就职于某国外软件公司技术支持;目前任职一家商业杂志社BIM期刊执行主编,致力于BIM及数字孪生技术助力交通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关注我,一起打造未来的数字化图景~
    笔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行业变革下 “软实力”如何付诸实践 ——国内外BIM软件商访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rpip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