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亲近的人,我们总会毫无顾忌地说话,有时甚至会因为心情不好而乱发脾气,而对于外人或陌生人,我们却说话礼貌谦和,彬彬有礼,因为不管我们如何伤害最亲的人,他们都会包容原谅我们,而如果对外人不礼貌,人家就不可能迁就我们,所以,我们总是把最差的脾气和最糟糕的一面留给了最亲的人,而把耐心和宽容给了别人。
我最受不了的是每次回老家,就要返回时,母亲总是钻到屋子里翻吃的东西,看到有啥就拿出来让我们捎,有时是花生、大蒜,有时是奶、饮料,有时是小吃或烙馍、蒸馍,有时甚至是冰箱里冻着的野菜等不一而足,有时没啥让我们捎了就感觉很不好意思似的,每在这个时候,我就很烦,甚至很讨厌,说话总是很带情绪:俺啥都有,别让我们捎这捎那了,你留着自己吃吧。为啥非得叫捎东西来?你别叫我们捎了,别人回来你叫他们捎吧。每次都是无可奈何,感觉不多少捎点啥对不起母亲的一片心意,也害怕我们走后母亲心里不好受,只好多少捎点。
每次都是已经坐到车上了,老母亲慌忙拿着东西从屋里跑出来,硬往车里塞,你说不接着能行吗?还有好多次我们已经走出村,甚至走出一段路了,电话忽然响起,不用想就知道肯定是母亲又想起让我们捎啥来,结果忘了让我们捎了,打电话让我们拐回去,我只好对母亲已经走远了,不捎了。实际上有时是母亲交代走时记着捎住,而我们故意不捎的。
你说你一个老太太,有多少东西有啥东西让儿女捎,不还是儿女们回去看你拿的,你自己留着慢慢吃呗,非得把这个人拿的分给那几个人,把那个人拿的分给这几个人。不管别人想拿不想拿,我实在是不想拿,一则我家里的东西还没人吃来,再从老家往我家里拿干啥,再者其他姊妹孝敬母亲的东西,我再拿走也不合适。但母亲总是乐此不彼地把自己的东西分来分去。
母亲对子女的爱是深到骨子里的爱,而子女对母亲的爱也是深到骨子里的,都是千真万确的真实存在,如若不然,不会在子女嫌烦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叫捎东西,更不会慌慌张张撵出家外追到车跟前,硬要叫捎这捎那。其实,我心里何尝不明白,母亲即使叫捎了些她自己蒸的烙的馍,她也是想让我省得去买馍了。总之,一点一滴都是母亲深到骨子里的关爱。
想想母亲对我的细心关爱,而我对女儿的关爱又何尝不是如此?女儿不也时常觉得我啰嗦太多管得太多而显烦躁吗?想到明天她母女就要回她们家了,我说把湉湉今天穿的衣服洗洗,女儿说洗洗明天不会干,我说不干用塑料袋装着,当时女儿正在哄湉湉睡觉,就不耐烦地说,说了了洗洗不会干我到家再洗,你恁啰嗦干啥来?我说我不是想着我今晚把衣服洗了省得你明天到家再洗了,不让洗我不歇歇。
母亲对孩子唯恐爱得不够,而孩子总是对母亲的爱不以为然,甚至态度不恭。由女儿对我的态度想到我对母亲的态度,心里百感交集,不是我们不理解母亲无私的爱与付出,而是我们对这细致入微的爱习以为常,觉得理所应当,觉得这爱太满太容易,所以即使我们肆无忌惮、态度不好说话难听,母亲也不会计较,仍然会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我们。
母亲为我们操碎了心,亲人对我们关怀备至,我们理应用最温和的态度、最温润的语言、最温暖的行动待他们,而不应该以最坏的脾气最难听的话对待他们,因为他们才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另一方面,对最亲近的人好好说话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