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备考复试,也许你的脑海中会冒出一堆词:
政治?英语?组面?可现阶段该从哪里着手准备就不得而知了...
比起初试,复试难免会有种抓不住重点,无从下手的感觉,但不要着急。今天开始海绵君将陆续推送「2020复试通关指南」,带你一站式搞定复试。
今天解决的是在开始复试前你需要知道,也是同学们经常询问的:复试到底考什么?怎么规划复试备考?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们会用知识点讲解+案例解读的方式帮你打打基础,同时列出了考生对复试的常见误区,让你少走一点弯路,更好的学习后面的技巧。
一. 复试考什么?
以管理类联考中通用性最强的MBA为例,其他专业如会计、审计、图书情报、公共管理会额外增加专业课的考察。(每个考察方式具体内容与技巧,后面文章会详细展开介绍)
1、个人面试
个人面试包含自我介绍、随机提问、英语口语、专业问题。
这里要说明的是,初试通过后,学校对于你的学习能力和考试能力已经有了初步的判断。复试更多的考察内容,是你能否融入我们学校,是否适合读这个专业,值不值得我们来培养。
2、申请材料撰写
不同院校申请材料不同,主要包含简历、动机信、论述题、推荐信。
动机信
你有可能被问到,攻读MBA的理由是什么?这里主要是考察你的规划。
论述题
你有可能被问到,你未来的职业规划是什么?你的优劣势是什么?
推荐信
大部分985以上院校都需要推荐信,推荐信主要是证明你的背景真实性。
假设1:教育背景较为复杂。例如,全日制专升本,同时又考了自考本科。你需要找大学某位教授帮忙写推荐信,这样可以证实你的背景真实性。
假设2:工作背景较为复杂。例如,从车间主任转到投行做投资经理。为防止被面试老师误解你的经历真实性。你可以找当前领导为你推荐,比如为什么招聘你,看中了哪方面的特质,为什么愿意给你这么大的职业转换机会。推荐信可以防止你被面试老师质疑经历真实性。
3、政治
所有学校复试的必考项目,考察内容以时政为主。
我们已经准备了最全的政治通关指南(视频+资料),文后有免费观看方式。
4、小组面试
这是一个选修考察内容,南北有一定差异。
报考南方院校/准备调剂到南方院校的同学,需要多关注小组面试。尤其是上海的院校,基本都有小组面试的环节。小组面试将主要考察团队合作、商业敏锐度、交流沟通能力。
如果你不确定报考学校是否有该环节,可以参考去年的复试通知提前做好准备。
以下梳理了部分高校的考试内容,标红部分是综合能力考察。
这里再跟大家讲讲,复试流程是什么?
复试流程不难,但是比较复杂,每个院校均不相同,我们用一个比较全面的复试流程举例,希望大家能重视起来。
① 每个院校均不相同,但过复试线→通知复试时间等信息→个面→政治/体检→确定录取名单是所有院校复试的必有流程。
② 填写完申请资料,有可能遇到一种情况,系统显示背景审核通过,但没有收到参加复试的通知。这里的审核通过指的材料提交符合要求,不代表背景合格。
③ 招生名额多的院校会在现场进行抽签和分组,招生名额少的院校直接面试。
④ 面试环节中,通常由3-5位老师进行面试。
⑤ 体检环节中,只要是不影响生命健康的问题均不影响录取。
⑥ 确定录取名单之前,部分院校有参加提面但是没有拿到优秀的考生会进入排名,确定最终录取名单。
二.复试难度如何?
第1类:复试分数线高于国家线的院校
这类院校参加复试和录取比例约为1.2-1.5:1,淘汰率16~33%。但淘汰率低,不代表复试可以掉以轻心。
第2类:复试分数线等于国家线且没有提面的院校
名校淘汰率30%~50%,如果初试成绩不是很理想,复试需要做详尽的准备。
普通院校<10%,双非院校的淘汰率相对来说更低。
第3类:有提面的名校,淘汰率视提面优秀同学笔试通过率而定。
有提面的名校,一般会在提面环节把人招满,比如某名校招生名额300人,但会给400个提面优秀,具体的淘汰率就看是否能通过笔试。
如果提面要求的硬门槛比国家要求门槛高,复试名额会比较充裕。
例如:院校提面要求5年工作经验,超出MBA要求的3年工作经验。这种情况会留出足够的复试名额,提供给3-4年经验的考生。
三. 复试有哪些误区?
误区一:是否要提前见导师
答:MBA/MEM/MPA/MPAcc均为专业硕士,即授课型硕士。与学术硕士跟着自己的导师做课题不同,所以无需提前见导师。
建议:无需提前联系导师,但需要对院校师资进行了解。假如面试被问到,你对我们哪个课程感兴趣?流利的回答,可以增加印象分。
误区二:××环节分数占比不大,我能不能放弃
答:用英语口语举例。即使英语面试环节占比很小,可别忘了面试是一个主观打分环节。无论分数占比多少,放弃都会影响到考官对你的印象分。
建议:所有环节都应尽力而为,不要放弃。
误区三:面试是否要有题库
答:视情况而定,比如:
个面环节多是考官与考生随机互动,需要我们结合自身岗位,公司,行业充分准备,才能对答如流。如果你在网上看到面试真题,要能够举一反三,不能只回答题目而忽略自身背景。
组面案例更多是最新的商业热点案例,过往的案例可以锻炼思维,但没有再次考察的意义。
英语面试时,口语好,不需要靠题库准备。英语口语不好,盲目背大量题库也许会增加备考压力,建议大家准备英语通用型问题即可。
建议:系统准备,认真梳理,放弃侥幸心理。
误区四:笔试高分是不是就安全
答:还需要看笔试占录取总分的比例是多少。
按照过往录取方式,笔试最多占录取总分比例的60%,大部分为50%。面试环节的分数比笔试更容易拉开差距。
建议:把自己的笔试成绩当作擦线而过,复试从0开始准备。
误区五:招生名额是否固定
答:不一定。具体要看院校调剂通知,每个院校情况不同。
招生名额由研究生院下派至各学院,学院内各专业招生名额可以互相调剂,同样是工商管理(125100),也分MBA与EMBA,之间名额共享。
误区六:个面问题是否很刁钻
答:问题不会刁钻,但是会深入。
考官通常会根据你的背景资料进行提问,可以尝试换位思考,考官会感兴趣哪些问题,这才是个面的提问规律。
建议:多模拟,多实战演练,多换位思考
误区七:MEM/MPA/MPAcc都会以专业课考察为主
答:只要是管理类联考,除了应届生报考的全日制专业。大部分还是综合素质考察和英语政治为主。
如果你考MEM/MPA/MPAcc,不要误认为专业课考试占主要部分而忽略综合素质和英语政治的考察。
四. 复试准备节奏
先来看看复试的时间窗口:
根据教育部的通知,目前出分环节和自划线院校复试线确定推迟。但是出国家线和其他院校复试是否推迟待定。(关于这部分解读,戳→教育部官宣:自主划线院校复试延迟!)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第1个时间窗,预调剂院校面试。有些院校根据前期报考情况,已知无法招满,在出分之前就开始接收调剂面试,所以需要我们密切关注目标院校动态。
根据上述情况解答几个常见问题:
Q:今年复试会不会延迟?
A:自划线院校会延迟,其他待定
Q:今年分数线会不会受疫情影响?复试会不会变简单?
A:无法确定。无论复试简单与否,340万的报考人数没有变,最终的报录比也不会变,只会在一个前提下才会让复试简单——抬高国家线。
Q:今年国家线会不会延迟出?
A:等待教育部下一步通知
Q:疫情是否会影响明年的提前面试
A:除上海外,其余城市高校提面都在下半年,影响不大。
建议复试准备节奏:
根据出分、国家线、院校复试线、复试四个时间节点来看。
英语和个人相关问答都是长期积累的内容,建议现在开始准备;
政治因为刷人较少,暂时不急于准备,可以等院校出了复试考试通知再做准备;
商业案例主要考察最近半年到考前发生的商业情况,可以现在开始准备,但是国家线出来以后,无需再关注更新的商业信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