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他顾
人类就能熟练使用一种知识工具,叫“精选”。孔子将300多首诗篇,精选出三百一十一篇,编成《诗经》。中国的很多古典名著,比如《文选》《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都是这么一路选过来的。
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特定的价值观偏见和视野局限性。筛选过程中,很多东西被剪掉了。经过流传之后,选集留下来了,被剪掉的东西就再也看不见了。
1 用选集对抗选集
跳出一种“选集”,旁及其他“选集”,不仅是多读了一些书,更能打原先的视野。
2 到更大的池子里去
古人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句话还能反过来理解:即便只饮一瓢,那也得是从弱水三千的全局里取出来的。否则,我们有可能茫然不知究竟发生了什么。
历史学家黄仁宇是半路出家。他早年从军,后来转行当学者,46岁才拿到历史学博士学位。
他把《明实录》通读一遍。《明实录》是明朝原始史料的富矿,但是篇幅实在太大了:13部,2911卷,1600多万字。即使是专业学者,看到这几个数字,可能也就放弃了。黄仁宇做了个规划,每天必须读50页,用5年多的时间,全部读完。
但自此以后,黄仁宇就成了历史学界唯一通读过《明实录》的人。别人是在池塘里泡过水,他可是在大海里游过泳,对史料的感觉当然远超他人。带着这样的底气行走学术江湖,谁也不怕。
我们来算算账:5年时间,每天读50页,听起来是一项很繁重的工作。但是5年,其实就是一些专业硕士加博士的就读时间,利用起来,练就一门可以吃一辈子的本领,是不是很划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