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性内向-1】
本质上来说,“假性内向”是指那些,本身人格气质是外向(这里的外向,是指心理能量指向外部,更倾向于从社交活动中获取能量)但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下,表现为“内向”(安静寡言、不主动与人社交),并产生了内向自我认知,而内心深处仍然隐藏着那个外向人格、渴望与人联结、随时等待被激活的孩子。这个孩子与世界失联,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创伤(trauma)
许多研究都表明,各类创伤性事件(包括但不限于霸凌、情感忽视、家庭暴力、性虐待和身体虐待)与社交焦虑症的发展切相关(Brook & Schmidt, 2008)。且研究发现,更多的童年创伤也会导致更高的社交焦虑(Bruijnen et al., 2019)。试想,如果一个人曾遭受过来自他人的伤害,那么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ta与人沟通相处的模式。如果这种伤害发生在儿时,那么影响则会更加深远。即使是一个原本外向活泼的人,在经历过创伤后,可能因恐惧不良后果而避免与人过多接触,变得寡言甚至开始自我孤立,表现出我们所说的“假性内向”。
情绪敏感
高敏感人群总是会在生活中面临许多旁人难以理解的挑战,尤其是在社交上。敏感使ta们更加能够体谅和照顾他人的情绪,并察觉到自身带给他人的影响。所以,在人际交往中,ta们很可能会因照顾他人的情绪而选择保留观点。不过,这或许并不只是高敏感人群特有的特质。感情外倾(extrovert-feeling)程度高的人对于他人的情绪感知更加敏感,也更擅长共情并回应他人的情感。在社交场合中,ta们也更追求整体氛围的和谐,而不是自我的表达,从而显得“内向”寡言。
不安全型依恋
依恋类型是我们谈到社交时绕不开的话题。研究人员认为,不安全型依恋类型可以预测焦虑症的发展。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小时候形成了焦虑-矛盾型依恋,那么ta就更有可能刻意地避开自己原本喜欢的人和事,将自己孤立起来,而这种影响也很容易被“顺利地”带入成年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