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闷读几本书,看得似懂非懂的,脑子里有很多问号很多疑惑。为了让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刻,更快进入角色,校长带我们开启了沪浙的学习之旅。
第一站,上海赫德。上海赫德双语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英国Hurtwood House公学的影响,其被公认为是将活力和热情重新带回到教育界,是英国最成功和令人尊敬的学校之一。赫德学校致力于将教育返璞归真,让学校成为学生们想去、要去的地方。
带着期待和好奇,走进了赫德。第一天参观学习,就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细节中的设计思维,打破边界的课程设计,给学生提供方法的教学。
细节中的设计思维
在赫德学校的门口,看到很西方的校徽logo设计和里面矮矮的清水混凝土仓库型的房子,感觉就像走到了国外某个小学门口,真的相似。再从走进校门口的登记室,就让我感受到西方的温雅、周到、缜密、精细、精心。
小齐轻声得体地介绍、指引,让人觉得舒服、心情平静;她每带我们去一个地方都会先给我们交代清楚,切换环境时也会预先告知,让我们这些来访者知道下一步做什么,心里有准备、很安全。
走进赫德,第一天学校原本是个展厅,但并没有看到因此而受限,反而被赫德人因地制宜创造性地使用。水泥色的墙体张贴满了学生的作品、学校的价值观、对学生的期望、以及一些做事的指引,用内涵充实的钢筋水泥。
走进赫德,第一天 走进赫德,第一天学生坐的椅子,凳脚的设计都那么周到,小小的斜片可以防止学生摔倒;学校的班牌,简单又透露着质感;餐厅,错落有致的灯给人很有格调;集会大厅的头顶上,悬挂的布上面的字都是经过设计的,印满了爱的语言、期望的话语等等,充分体现了设计思维。
走进赫德,第一天 走进赫德,第一天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也就是每做一件事情、每给学生一样东西,我们都要思考:为什么要给学生这个?放在长的时间河流上看,会有帮助吗,会带给他们什么?那如果要给,怎么给?只有当这几个问题思考清楚了,才能确定做这样的事情是否为了学生。
打破学科边界
从Drama到陶艺、再到诗歌课堂和《西游记》分享课,让我觉得这里的课程设计是:各学科界限不分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陶艺课室里,可以看到青花瓷片、兵马俑,陶艺引入了语文元素、历史元素,让美术并不是局限于制作,而是孩子们用于了解文化、了解历史、了解自己的一个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创造美。Drama,朱校长说,Drama in Education是用戏剧方法与戏剧元素应用到教学和活动中,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中领略知识的意蕴,它可以和语文、英语、音乐、舞蹈等等融合一起,也可以赋予一个主题让学生学习。在经典名著阅读中,教师让学生做手抄报《孙悟空成长变化手绘地图》,通过用美术与故事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名著。雷皓老师在讲座中也分享了他如何把绘本融入数学教学,让学生爱上数学。
走进赫德,第一天在这跨学科理念、全课程的课程体系下,我们可以看到学科间可以相互关联,这种学科关联是基于学生的需求,更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例如低年级儿童,他的思维能力,知识储备没法解决你提出的纵深的问题,所以对于儿童来说,他更适合浅而丰富的知识。
走进赫德,第一天给学生提供方法论
诗歌课堂,我们只听了五分钟。老师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畅所欲言,然后老师说:那我们就带着新的认识来读这本诗歌。
在《孙悟空成长变化手绘地图》一课中,老师让学生分享自己所做的手抄报。在PPT的下面,老师清晰地给出了步骤:主事件、相关人物、性格特征、提供依据、我的评价。
走进赫德,第一天学生是按照这个步骤来做的手抄报、分享时也是按照这个路径。可见,教师提供了一种方法给学生,如何去分析人物,怎样分析更清晰更有条理。
下午,在雷皓老师讲他的数学绘本教学的时候,我也看到老师在给学生提供一个路径:N+1和2N是怎样来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还能复制和创造性地使用所学。
除此之外,在课室里、校园里,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些做事的程序指引,这也是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做事的方法。
走进赫德,第一天这让我想起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的区别。如果我们把它当做程序性知识来教给学生,那学生掌握这个模式后,就可以复制粘贴到相同的情境下,如果把它当做陈述性知识,那学生就启动记忆、理解等模式。
短短一天的学习,让我越发感到知识的匮乏,要勤学、要不断思考,才能进步。忽然脑海冒出一句话:勤学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明天,我就要带着“明辨笃行”的心求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