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昨天读《南风窗》的话题,我在思考一个点:一篇文章应该怎样写,才会让人觉得好看,或者说读起来通俗易懂,能够学到一点东西?今天子夜3:40钟醒来后,我再次拿起《南风窗》这篇杂志阅读起来,越读越觉得很多文章晦涩难懂,很多文章读完以后不知所云。当然,这好像是《南风窗》一贯的新闻风格,几十年来没什么变化。晦涩难懂(你也可以把它称之为故作高深),是这本杂志的主基调。
但是,这几十年人事有代谢,记者和编辑换了一拨又一拨。我有时候看杂志有好奇心,专门盯着杂志扉页的主编记者编辑名单栏观察研究,发现隔一些年便会系统地换一批人。现在的这一批采编人员,除了杂志的几个头部老人(一般都身居杂志的要职)之外,其余的已经全部是新生代了,估计以30岁上下的人居多。为什么他们写的文章跟老一代的人一个调调呢?也是这样晦涩的一种文风,让人难以琢磨。
然而与老一代采编人员相比,受限于年龄较轻生活阅历还没有足够丰富的原因,新生代采编人员写出来文章的厚度、深度以及观点见识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比如说在杂志的《纵论》栏目,主要是记者编辑对当前时事热点发表自己看法而写的一些文章。有很长一段时间,主要由杂志的执行主编、副主编以及主笔来撰写,文章中一些独到新颖的观点常常让人眼前一亮,给人以深深启迪。记得这些采编人员的名字有谭保罗、石勇、石破、李少威、荣智慧等等。现在其中有一些人已经离开了,还有一些人写的比较少了。即使其中有些人还在写,似乎也已经过了自己的写作巅峰期,文章的质量变得差了起来……
新生代采编人员除了继承晦涩难懂的文风之外,其他方面诸如文章的立意、深度、独特观点、信息量、写作技巧等等方面与前辈相比实在是颇有不如。新生代中我唯一觉得还不错的是新媒体主编董可馨,另外那个叫何子维的也还行。从她们两个人的文章中,能够看到一些较有深度的东西存在,让人有兴趣深入阅读。当然我在这里说这些话,并不表明我就比《南风窗》杂志大多数采编人员水平高。虽然我写不过他们,但并不妨碍我自己基本的品味层次,毕竟有句俗话说得好“没吃过猪肉,也看见过猪跑。”
综上所述,从我自己的经验出发,认为一篇文章应该怎样写,才称得上是好文章呢?首先我觉得文章应该要写得真实,是自己内心真情实感的流露。所谓的“我手写我心”,只有真实的力量才能首先打动自己,然后再去打动他人。堆砌了一大堆高大上、空洞的词语,或者故弄玄虚晦涩难懂的词语,以此来显示所谓文章的格调,并不一定能够吸引到读者群。相反,文章的语句尽量通俗易懂,段落与段落、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链条清晰严谨,平时怎么说话就怎么写,让一般的人看得懂、看得明白,这是写一篇文章的前提。
其次,写一篇文章的立意要尽量深刻些,观点要尽量新颖独特些。立意深在一般人看来很难做得到,这需要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水平,积累丰富的人生经验后才能表达。但是每个人倒是可以或多或少说出一些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生活体验不同、所经历的事件不同,把经历的事件和体验以某种方式说出来,就是表达自己的独到观点和看法。这种新颖的观点往往能够引起别人的兴趣,从而对整篇文章一探究竟,可能还会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再次,如果一篇文章能够写得活泼有趣些,把人的情绪调动起来,这就又上了一个层次了。我们每个人都喜欢看有趣的文字,文章写得幽默诙谐,能够大大提升人的阅读快感(很多人都喜欢看幽默段子),这样的文章天生能够吸引人。我小时候读过一本非常有趣的书,是俄罗斯作家扬·左勤科写的《一本浅蓝色的书》。几十年过去了,阅读过的书不计其数,很多都忘得一干二净,唯有这本充满幽默诙谐风格的书,至今仍深深烙记在我的脑海中,幽默书写的力量是如此强大!
最后,如果写文章能像要告诉别人一个秘密那样去写,也能够增加吸引力。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说“文以载道”,这也是从古至今大多数士大夫的说法——文章只能是传授大道的。仿佛唯有如此,才能凸显“万物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说法固然有道理,但文章的全部功用不应该仅局限于此,假如把写文章是写作者写给看文章人的一个秘密,引发别人的探究心和好奇心,是不是一种独特的视角呢?抱有这样的视角去写文章,写的人和读的人应该都会很愉悦吧?这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径。
讯飞语音输入90分钟,全文1720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