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孩子在学习上“上课听着老师讲,课后围着习题转,考试之前拼命干”,这种缺少预习环节的学习方法,在小学阶段没有显现什么弊端,升入初中以后就会显得很被动了。
课前预习叶圣陶说:“不教学生预习,他们翻开课本或选文之后又只须坐在那里听,不用做别的学习准备;从形式上看,他们太舒服了,一切预习事项都由教师代劳;但是,从实际上说,他们太吃亏了,几种有价值的心理过程都没有经历到。”
如果不进行预习,孩子对老师所要讲的课程一无所知,坐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听老师讲解,很可能导致很多难点听不懂。即使能够听懂的部分,也会因为没有预习而理解不够深刻。这样的孩子,在学习上不够主动。
要想让孩子在学习上更轻松,需要从预习开始培养孩子的主动学习精神,激发求知欲。
如果孩子做了预习,就会对这节课所讲的内容有个大概了解,把握住了重点、难点、疑点问题,听课兴趣就会大大加强。从心理学角度说,是因为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疑难点,从而在大脑皮层上引起了兴奋,即高度集屮的注意力状态,这种注意状态加深了孩子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指引着学生的思维活动转向对疑难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孩子没有预习的习惯,听课遇到听不懂的地方,就急匆勿打开课本,飞快地看两眼,再接着听老师讲课。一节课下来,有的地方听懂了,有的地方似懂非懂,有的地方则天书一般不知道老师讲的是什么。课后做作业,他便不得不一边翻书理解一边寻找解题方法,学习效率很低!
在预习中发现问题,找出疑难点,会对那些难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样,上课的时候就能减少盲目性,增强思维的主动性,在课堂上就有充裕的时间对老师讲授的内容进行思考、消化,能够从容地从老师那里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法。
知识都是互相联系的,上课是为了学习新知识,同时也是巩固旧知识的过程。对于成绩较差、不经常复习的孩子来说,以前学过的知识可能完全忘记了或者概念搞混淆了。在预习的过程中,哪些知识回忆不起来,正是学习的好时机。
有很多孩子成绩较差,很多学科学得都不够札实,听课时常常会因为听不懂而走神。为了更好地学习新课程,家长就需要带着孩子一块预习新知识,复习旧知识。如,在学习带有绝对值的方程计算时,就先复习一下有关相反数和绝对值的知识。这样,不但易于接受新知识,也巩固了旧知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预习一般是“单兵作战”,能培养孩子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增强独立性,减少依赖性。
预习是独立学习新课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自学过程。长期坚持预习、预习得法的孩子阅读速度快、思维敏捷,善于运用分析归纳、抽象概括、分类比校等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更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孩子们进行第一次预习的时候,会觉得新课难以理解。但能硬着头皮坚持下去,慢慢地对新课内容的理解越来越深入,能进行非常深入的思考。
比如,学习语文的时候,在课前,就能对课文的各段大意加以概括。对文章的层次、线索也分析得头头是道,有时候还对名家作品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的知识才算学得活,不拘于老师所讲的内容。这些都是预习的功劳,预习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