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人开发,单一工程开发模式显露的问题
- 耦合比较严重(因为没有明确的约束,组件间引用的现象会比较多)
- 容易出现冲突(尤其是使用Xib,还有就是Xcode Project,虽说又脚本可以改善)
- 业务方的开发效率不够高(只关心自己的组件,却要编译整个项目,与其他不相干的代码糅合在一起)
采取组件化策略带来的好处
- 加快编译速度(不用编译主客那一大坨代码了)
- 自由选择开发姿势(MVC/MVVM/FRP)
- 方便QA有针对性地测试
-
提高业务开发效率
组件化大概的框架
image.png
组件化顾名思义就是把一个大的APP拆成一个个小的组件,相互之间不直接引用
实现方式
组件间的通信
以iOS为例,由于之前就是采用的URL跳转模式,理论上页面之间的跳转只需open一个URL即可。所以对于一个组件来说,只要定义支持哪些URL即可,比如详情页,大概可以这么做
[MGJRouter registerURLPattern:@"mgj://detail?id=:id" toHandler:^(NSDictionary *routerParameters) {
NSNumber *id = routerParameters[@"id"];
// create view controller with id
// push view controller
}]
在任何地方只需调用该方法,传入相应的URL就可以打开相应的详情页。
界面跳转之间的URL可以在后台进行专门管理
然后可以把这些短链生成不同平台所需的文件,iOS平台生成.{h,m}文件,Android平台生成.java文件,并注入到项目中,这样开发人员只需在项目中打开该文件就知道所有的可用URL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组件要调用组件B的某个方法,比如在商品详情页要展示购买购物车的商品数量,就涉及到向购物车组件拿数据。
类似这种同步调用,iOS之前采用的简单方案,还是依托于MGJRouter,不过添加了新的方法-(id)objectForURL:,注册时也使用心得方法进行注册
[MGJRouter registerURLPattern:@"mgj://cart/ordercount" toObjectHandler:^id(NSDictionary *routerParamters){
// do some calculation
return @42;
}]
稍微复杂但更具通用性的方法是使用协议<->类绑定的方式,还是以购物车为例,购物车组件可以提供这么个Protocol
@protocol MGJCart <NSObject>
+ (NSInteger)orderCount;
@end
可以看到通过协议可以直接指定返回的数据类型。然后在购物车组件内再新建个类实现这个协议,假设这个类名为MGJCarImpl,接着就可以把它与协议关联起来 [ModuleManager registerClass:MGJCartImpl forProtocol:@protocol(MGJCart)],对于使用方来说,要拿到这个 MGJCartImpl,需要调用 [ModuleManager classForProtocol:@protocol(MGJCart)]。拿到之后再调用 + (NSInteger)orderCount 就可以了。
那么,这个协议放在哪里比较合适呢?如果跟组件放在一起,使用时还是要先引入组件,如果有多个这样的组件就会比较麻烦了。所以我们把这些公共的协议统一放到了 PublicProtocolDomain.h 下,到时只依赖这一个文件就可以了。
组件的生命周期管理
理想中的组件可以很方便地集成到主客中,并且有跟AppDelegate一致的回调方法。这也是moduleManager做的事情。
先来看看现在的入口方法
- (BOOL)application:(UIApplication *)application didFinishLaunchingWithOptions:(NSDictionary *)launchOptions
{
[MGJApp startApp];
[[ModuleManager sharedInstance] loadModuleFromPlist:[[NSBundle mainBundle] pathForResource:@"modules" ofType:@"plist"]];
NSArray *modules = [[ModuleManager sharedInstance] allModules];
for (id<ModuleProtocol> module in modules) {
if ([module respondsToSelector:_cmd]) {
[module application:application didFinishLaunchingWithOptions:launchOptions];
}
}
[self trackLaunchTime];
return YES;
}
其中 [MGJApp startApp] 主要负责一些 SDK 的初始化。[self trackLaunchTime] 是我们打的一个点,用来监测从 main 方法开始到入口方法调用结束花了多长时间。其他的都由 ModuleManager 搞定,loadModuleFromPlist:pathForResource: 方法会读取 bundle 里的一个 plist 文件,这个文件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image.png
每个Module都实现了ModuleProtocol,其中有一个- (BOOL)application: didFinishLaunchingWithOptions:方法,如果实现了的话,就会被调用。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系统的一些事件会有通知,比如 applicationDidBecomeActive 会有对应的 UIApplicationDidBecomeActiveNotification,组件如果要做响应的话,只需监听这个系统通知即可。但也有一些事件是没有通知的,比如 - application:didRegisterUserNotificationSettings:,这时组件如果也要做点事情,怎么办?
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法是在 AppDelegate 的各个方法里,手动调一遍组件的对应的方法,如果有就执行。
- (void)application:(UIApplication *)application didRegisterForRemoteNotificationsWithDeviceToken:(NSData *)deviceToken
{
NSArray *modules = [[ModuleManager sharedInstance] allModules];
for (id<ModuleProtocol> module in modules) {
if ([module respondsToSelector:_cmd]) {
[module application:application didRegisterForRemoteNotificationsWithDeviceToken:deviceToken];
}
}
}
壳工程
壳工程
既然已经拆出去了,那拆出去的组件总得有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壳工程,壳工程主要包含一些基础组件和业务SDK,这也是主工程包含的一些内容,所以如果在壳工程可以正常运行的话,到了主工程也没什么问题。不过这里存在版本同步问题,之后会说到
组件拆分
由于之前的代码都是在一个工程下的,所以要单独拿出来作为一个组件就会遇到不少问题。首先是组件的划分,当时在定义组件粒度时也花了些时间讨论,究竟是粒度粗点好,还是细点好。粗点的话比较有利于拆分,细点的话灵活度比较高。最终还是选择粗一点的粒度,先拆出来再说。
假如要把详情页迁出来,就会发现它依赖了一些其他部分的代码,那最快的方式就是直接把代码拷过来,改个名使用。比较简单暴力。说起来比较简单,做的时候也是挺有挑战的,因为正常的业务并不会因为「组件化」而停止,所以开发同学们需要同时兼顾正常的业务和组件的拆分
版本管理
我们的组件包括第三方库都是通过Cocoapods来管理的,其中组件使用了私有库。之所以选择Cocoapods,一个是因为它比较方便,还有就是用户基数比较大,且社区也比较活跃,当然也有其他的管理方式,比如 submodule / subtree,在开发人员比较多的情况下,方便、灵活的方案容易占上风,虽然它也有自己的问题。主要有版本同步和更新/编译慢的问题。
假如基础组件做了个 API 接口升级,这个升级会对原有的接口做改动,自然就会升一个中位的版本号,比如原先是 1.6.19,那么现在就变成 1.7.0 了。而我们在 Podfile 里都是用 ~ 指定的,这样就会出现主工程的 pod 版本升上去了,但是壳工程没有同步到,然后群里就会各种反馈编译不过,而且这个编译不过的长尾有时能拖上两三天。
然后我们就想了个办法,如果不在壳工程里指定基础库的版本,只在主工程里指定呢,理论上应该可行,只要不出现某个基础库要同时维护多个版本的情况。但实践中发现,壳工程有时会莫名其妙地升不上去,在 podfile 里指定最新的版本又可以升上去,所以此路不通。
还有一个问题是 pod update 时间过长,经常会在 Analyzing Dependency 上卡 10 多分钟,非常影响效率。后来排查下来是跟组件的 Podspec 有关,配置了 subspec,且依赖比较多。
然后就是 pod update 之后的编译,由于是源码编译,所以这块的时间花费也不少,接下去会考虑 framework 的方式。
持续集成
在刚开始,持续集成还不是很完善,业务方升级组件,直接把 podspec 扔到 private repo 里就完事了。这样最简单,但也经常会带来编译通不过的问题。而且这种随意的版本升级也不太能保证质量。于是我们就搭建了一套持续集成系统,大概如此
image.png
每个组件升级之前都需要先通过编译,然后再决定是否升级。这套体系看起来不复杂,但在实施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后端的并发问题,导致业务方要么集成失败,要么要等不少时间。而且也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呈现当前版本的组件版本信息。还有就是业务方对于这种命令行的升级方式接受度也不是很高。
[图片上传失败...(image-5b946d-1560579679555)]
基于此,在经过了几轮讨论之后,有了新版的持续集成平台,升级操作通过网页端来完成。
大致思路是,业务方如果要升级组件,假设现在的版本是 0.1.7,添加了一些 feature 之后,壳工程测试通过,想集成到主工程里看看效果,或者其他组件也想引用这个最新的,就可以在后台手动把版本升到 0.1.8-rc.1,这样的话,原先依赖 ~> 0.1.7 的组件,不会升到 0.1.8,同时想要测试这个组件的话,只要手动把版本调到 0.1.8-rc.1 就可以了。这个过程不会触发 CI 的编译检查。
当测试通过后,就可以把尾部的 -rc.n 去掉,然后点击「集成」,就会走 CI 编译检查,通过的话,会在主工程的 podfile 里写上固定的版本号 0.1.8。也就是说,podfile 里所有的组件版本号都是固定的。
image.png
周边设施
基础组件及组件的文档/Demo/单元测试
无限基础的智能是为集团提供解决方案,知识在蘑菇街App里能work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就需要提供入口,知道有哪些可用组件,并且如何使用,就像这样(目前还未实现)
image.png
这就要求组件的负责人需要及时地更新 README / CHANGELOG / API,并且当发生 API 变更时,能够快速通知到使用方。
公共 UI 组件
组件化之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资源的重复性,以前在一个工程里的时候,资源都可以很方便地拿到,现在独立出去了,也不知道哪些是公用的,哪些是独有的,索性都放到自己的组件里,这样就会导致包变大。还有一个问题是每个组件可能是不同的产品经理在跟,而他们很可能只关注于自己关心的页面长什么样,而忽略了整体的样式。公共 UI 组件就是用来解决这些问题的,这些组件甚至可以跨 App 使用。(目前还未实现)
[文章转载自](https://limboy.me/tech/2016/03/10/mgj-components.html)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