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发了个小视频,“庙会开始了”,熟悉的地方,仔细一看,是在万达广场。
当天晚上,我和豆爸晚饭结束的早,闲来无事,想起“庙会”,便走路去万达逛一下“庙会”。以为在万达金街,结果金街走完也没看到所谓的“庙会”。难道我看错了?不自信的人就是这样,遇见问题第一反应就是自己错了。
当我们走完金街,准备回家时,忽然看见了一长条的临时搭建的铺子。原来在万达门口,不在金街,是我们找错了地方。这时,我猛然想起,哦,马上要二月初八了,难怪会搭建“庙会”棚子。
因为“庙会”要从周五正式开始,这天晚上有商贩在整理,既然有人来,生意还是要做的。水果、干货、零食、炸串等吃的已经开张,还有卖锅的,卖夹子等生活用品的,卖金鱼、鹦鹉等小宠物的等,都在收拾,准备明天的开业。我们买了点吃的,十多分钟便逛完了。
江南的“庙会”,真正的称谓,应该叫“集场”。二月初八,是江阴城里的集场,是一年一度集场的序幕,接下来便会有二月十九、三月三、三月初九……、四月十三、四月半等各个地方的集场,有镇上的,也有某个村的。至于为什么是二月初八或三月三,在那个地方有集场,我是搞不清楚的,也许你问老一辈,也不一定能说得出来,是俗成还是有何典故?也不记得从何时起,集场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我们的下一辈,可能都不知道有集场这么个活动,就如这次的活动,叫庙会,不叫“集场”。
“集场”,这熟悉又陌生的叫法,打开了我的记忆大门,让我回到三十几年前,我的小时候。
集场一般在上半年,农历二月至四月间,正好是春天,适合游玩的时节,这让我有点怀疑老祖宗为了春游而办的集场。每到集场,跟庙会一样,总有各个地方,其实也就本镇或邻镇的各村的小商贩,聚集到办集场的地方,给跑集场的人提供各种吃的或用的东西,还有玩的,如马戏团等。如果哪个地方有集场,集场那天还要请亲朋好友到家里吃一顿。主人请客时,还会有唱春的人到主人家门口唱上几句吉利话,讨喜钱。主人知道有这样的人,零钱也是早早地备好了。
我们村没有集场,所以我们村的人不用请客,属于那种能大大方方白吃的,没人会说闲话,谁让咱村没集场呢?
二月十九,正是刀鱼正肥时。邻村,靠长江,正是这天办集场。我家有亲戚,应是远亲,我妈表姐的女儿家,我妈每年这天都会去做客,我有时候也会跟着去,如若遇上周末,还会去同学家玩。印象最深的,每回做客,必有刀鱼,鲜是鲜,就是刺多,孩子时的我还嫌弃。如今想吃长江刀鱼,再多钱也吃不到,长江禁捕了。
四月初一,是镇上的集场,那是村上集场无法比的,摊位多,商品多,人多。让孩子喜欢的,是马戏团,这是外地来的,在空地扎个大棚,留个门收票,看看大蟒蛇缠在人身上,小姑娘表演杂技等。
对我们这些孩子来说,可盼着集场了,有吃有玩,大人还会借此机会给买件新衣服。
后来,生活条件好了,在商店、超市里都能买到东西了,然后再去看集场上的货品,感觉都是假冒伪劣商品,渐渐地,集场似乎也没以前吸引人了,有时候因为人多还会引起斗殴事件。而且集场过后,满地垃圾,得花大功夫去清理。
各种缘由,政府开始不允许办集场,没有了集场,请客似乎也没必要了。后来,很多农村拆迁,慢慢地,这集场就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如今,遇见“庙会”,也只是庙会,集场是永远的封存在了记忆之中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