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河西走廊》高分纪录片

《河西走廊》高分纪录片

作者: 洋雅紫苏 | 来源:发表于2022-10-28 23:52 被阅读0次

    《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指今甘肃的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等地,东西长约1200公里,因位于黄河以西,又因其为夹在祁连山(亦称南山)与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之间的狭长地带,故被称为河西走廊。以编年体史诗的形式,跨越汉、三国、两晋、隋唐、蒙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系统梳理了河西走廊甚至整个中国西部的历史,呈现出其跨越千年的雄壮、辉煌与苍凉。

    河西走廊地貌 全剧脉络图

    第一集《使者》-西汉

    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黄金时代,日益强盛的西汉,想要一举解决强悍的北方邻居,将国家的战略纵深拓展到广袤的西部,为了实现断匈奴右臂的战略构想,汉武帝决定派使团前往西域联络大月氏,此行路途遥远困难重重,还要经过匈奴人控制的河西,必须要挑选出一位智勇双全的人来率领这支使团,宫廷侍卫张骞最终脱颖而出,他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凭借超乎寻常的信心、勇气和毅力,用了十三年的时间,历经千难万险,完成了凿空西域的伟大使命。诗人杜甫曾留下“乘槎断消息,无处觅张骞”的诗句,即使在千年后,张骞的历史功绩依然还被人们广为传颂。

    张骞完成了凿空西域的壮举,接下来将广袤富饶的河西纳入大汉的版图,却主要归功于年轻的将军霍去病和他麾下的将士们。

    第二集《通道》-西汉

    霍去病,姨母是皇后卫子夫,舅舅是将军卫青。17岁开始上战场,轻骑兵突袭战术,首战告捷被封为冠军侯。河西之战后霍去病获得焉支山马场,从此汉帝国有了理想的马场,汉武帝表彰霍去病,霍去病回答“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公元119年,发动漠北大战,封狼居胥。霍去病去世后,他的陵墓被修成了祁连山的模样,以缅怀他在开拓河西过程中的不朽功勋。公元前111年,河西走廊设置4个行政管理区,汉武帝亲自命名,武威(武功军威,显示汉帝国的武功和军威到达河西)、张掖(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腋)、酒泉(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敦煌(盛大辉煌),修筑汉长城,一直延伸到罗布泊。西汉王朝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武威、酒泉、张掖和敦煌四郡,两关则是阳关和玉门关,均在现今的敦煌市境内,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到达敦煌之后出两关分为南北两路,两关自此成为了中原王朝通往西域的门户。

    汉帝国的使者、商队通过河西走廊进入西域,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如果说张骞是丝绸之路的探路者,那霍去病则是这条商路的开创者。

    第三集《驿站》-西汉

    汉武帝之后,汉帝国在河西走廊设置驿站、屯垦戍边。汉帝国先后派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与乌孙和亲。解忧公主一直致力于汉帝国与乌孙联盟,汉宣帝派长罗候常惠作为使者出使西域,实现军事合作,实现汉武帝以来与西域东西夹击匈奴的夙愿。

    公元前60年,汉帝国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建立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汉之号令班西域。将士戍边的情形“在茫茫戈壁滩上,士卒们一边守卫边疆,一边开荒种地,修渠筑坝,把沉睡的土地唤醒,让绿洲充满生机”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沿途的驿站发挥着巨大的稳定器作用,屯垦与戍边相互支撑,开创了汉与西域和平共荣的新局面,汉朝政府也由此把河西走廊变成了一条和平繁荣的通商之路。

    第四集《根脉》-五凉

    汉帝国崩溃之后,中原陷入长期战乱,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开启了长达二百七十多年战火频仍的五胡十六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如此乱世令中国传统文化蒙受巨大冲击,斯文扫地,伦理尽失,部分中原世族和百姓为躲避战乱来到河西。河西走廊一时间变成了中原人躲避战乱的世外桃源。在此过程中,河西儒学独树一帜、异常繁荣,因此成为中国北方儒学文化中心。

    一部分世家大族迁往河西,贡献出很多儒家学者郭荷、郭瑀、刘昞,河西儒学空前发展,郭荷是从陇西迁到河西避难的儒学世家子弟,他在黑河河畔的张掖扎下根脉,崇尚儒学的河西子弟纷纷慕名而来,据说他教授的学生多达三千,规模堪比孔子。来自敦煌的郭瑀就是其中之一,他成为了郭荷的入室弟子,并将老师传授的学问融会贯通、著书立说,郭瑀也像老师郭荷一样,在临松薤谷收徒讲学,形成了崇尚学识的氛围浓厚。郭瑀还在学习之余带领弟子们在马蹄山上开凿石窟,逐步形成了今天的马蹄寺。但郭瑀毕竟是一位儒者,为实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他应好友之约出仕,却终因壮志难酬,逝于酒泉南山。他的弟子刘接过了他的衣钵,隐居深山、讲学著述,成为河西士林的领袖,后应西凉王李暠的邀请出山担任主管文教的官员,在西凉和之后的北凉的官学体系中不断充实自己,成为五凉时期学术著作最多的学者。河西走廊的百年风云,也被他记录在了十卷本的《敦煌实录》和《凉书》中。随着北魏统一北方,将河西儒生迁往大同,结束了140余年的河西文化,为北魏文化建设及政治改革提供支持。河西文化、中原文化、江南文化共同奠定隋唐文化。

    第五集《造像》-五凉

    公元327年,亚历山大入侵东方,带来了古希腊雕塑人像的文化和艺术,犍陀罗艺术开始雕刻释迦牟尼雕像,与石窟相结合创造“石窟佛像综合体”。鸠摩罗什被吕光从龟兹押回后梁,鸠摩罗什开始传授佛法,后被后秦姚兴请到长安讲经,并开始译经,最早弘扬佛教思想,并创造“烦恼、心田”等词。昙无谶在河西走廊翻译《涅槃经》,昙耀先在河西走廊天梯山造建石窟后又建造云冈石窟。河西走廊成为西域佛教文化传递到中原的第一站。

    从中国历史上开凿时间最早的天梯山石窟开始,河西的石窟艺术开始走向繁荣,祁连山成为石窟开凿的理想场所,玉门昌马石窟、肃南马蹄寺石窟、金塔寺石窟等一批佛教石窟相继开凿,这些石窟承袭了鲜明的西域色彩,并最早开始融合汉地艺术,成为西域佛教艺术传播到中国的第一站和驻泊地,但河西石窟艺术的巅峰,还要属蛮声海内外的敦煌莫高窟。

    第六集《丝路》-隋

    隋炀帝即位后选定裴矩肩负恢复与西域贸易的重任,裴矩与胡商广泛交流,写出《西域图记》,并且记载了从地中海到敦煌的三条路线算是丝绸之路记录。由于战乱,河西走廊驿站荒废,西域商人最远仅在张掖交易,裴矩学习三国时期敦煌太守仓慈,恢复驿站,降低关税,发展贸易。公元609年,隋炀帝亲征河西走廊,大败吐谷浑,在张掖举办峰会接见西域诸侯。后世对隋炀帝评价“其罪也彰,其功也卓,弊在当代,利在千秋”。

    公元七世纪,中国历史进入了又一个强盛繁荣的时代,大唐王朝的富庶和开放,使丝绸之路迎来了自汉以来的第二个鼎盛时期,敦煌也成为史书中形容的“华戎所交一大都会”。对于雄才大略的“天可汗”唐太宗来说,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西域的安宁是国家战略的既定目标,在大唐的强力管控下,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的交流日渐繁荣。大唐的军队征服高昌回撤时,一部分工匠选择留在敦煌,其中就包括李工,他成为了莫高窟第220窟的画师之一。第220窟北壁所描绘的盛大舞蹈场面,被公认为具有“吴带当风”“满壁风动”的画圣吴道子的神韵。今天我们有幸到莫高窟瞻仰到的美轮美奂的壁画,都是那些不知名的画师们一笔一笔画出来的,史料中没有记录下他们的真实姓名,片中只能用李工作为代称。繁荣的唐朝贡献了莫高窟近一半的洞窟和壁画,尽显大唐文化的宏大辉煌。

    第七集《敦煌》-唐

    敦煌,一个令全世界为之侧目的名字,因神奇浩瀚的鸣沙山和博大精深的莫高窟而享誉世界。

    公元344年的一个黄昏,和尚乐僔途径宕泉河谷时,看见鸣沙山在金光之中似千佛显现,认为是佛家圣地,于是留下来开窟造像,开启了敦煌石窟艺术的先河。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的一千年间,莫高窟、西千佛洞、东千佛洞、榆林窟等石窟群,形成了建筑、雕塑、壁画三位一体的艺术圣地与历史文化宝库。不朽的岩石赋予了佛像们接近永恒的气质,让千年后偶然到来的游山者们感受到超然物外的沉静与智慧。

    第八集《会盟》-元

    元朝希望穿过吐蕃攻打大理国,驻守河西走廊的阔端邀请吐蕃人前去商讨,包括萨班及侄子八思巴。公元1247年,凉州会谈奠定吐蕃归于蒙古政权统治,蒙古皈依佛教。会谈后发布《萨迦班智达至蕃人书》,结束青藏高原400年分裂,也为青藏高原纳入元朝版图奠定基础。八思巴跟随忽必烈,成为其精神导师,回到萨迦协助管理政权,公元1270年八思巴被封为帝师。

    第九集《苍生》-明清

    明朝在嘉峪关建立防御体系,号称“天下第一雄关”,明长城自山海关开始到嘉峪关结束。鄂本笃肩负基督教探索契丹与中国关系历经跋涉来到嘉峪关,发现明朝朝贡制度使得贸易已不像丝绸之路繁盛时便利,朱元璋定下的“海禁政策”与“朝贡制度”限制了民间贸易。鄂本笃是欧洲经陆路到中国第一人。林则徐因销毁鸦片而被贬到西北,面对沙俄入侵,希望在西北建立军事防御,而后左宗棠接过林则徐的愿望,在西北重新布局防御,公元1880年,左宗棠抬棺兵出嘉峪关,收复新疆。

    1842年,曾经领导了虎门硝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路过河西走廊,在嘉峪关留下了“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的诗句。几年后,结束流放生涯的林则徐在湘江边的岳麓山下接见了一个叫左宗棠的年轻人,将他在西北的所思所想,连同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地图,托付给了眼前的一介布衣左宗棠,他说:“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十几年后,阿古柏在沙俄的支持下入侵新疆,一切被林则徐不幸言中。已是封疆大吏的左宗棠,在朝廷的支持下,决定继承前人的遗志,从金城兰州出发,取道河西走廊收复新疆。他调集湘军进驻兰州,积极备战,指挥官兵修筑了一条从兰州直通河西走廊的道路,由于景色荒凉、气候干燥,道路两旁栽满了在河西随处可见的杨树、柳树和沙枣树,率领湘军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收复了伊犁之外的大部分失地,沙俄也被左帅和将士们决一死战的决心所震慑,不得不通过谈判将伊犁归还中国。凯旋归来的左宗棠,在嘉峪关城楼上豪情万丈地写下了“天下第一雄关”的牌匾,古老的关城,也再次向世界敞开了大门。随军的杨昌浚在《恭诵左公西行甘棠》中写道:“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时至今日,河西人依然把当地的柳树称为“左公柳”,历经岁月的沧桑,古老苍劲的左公柳依然在河西各地郁郁苍苍地生长,造福今日的河西百姓。

    第十集《宝藏》

    玉门油田及兰州炼油厂被同时列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为新中国解决能源需求。镜铁山矿产,酒泉炼钢厂,重工业城市嘉峪关市。金川镍矿,镍可用于制造雷达、火箭等重要设施,金川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复合铜镍矿床,镍都金昌自此崛起。风力发电、光能发电。兰新铁路,全厂1903公里,西气东输工程,一带一路思想。

    20世纪中期,河西走廊迎来了真正的工业化浪潮。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了兰州、西宁后向河西走廊挺进,9月25日,玉门和平解放,祁连山下的老君庙油矿,成功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之中。28年前的1921年,地质学家温文灏派谢家荣到玉门一带进行油田地质调查,半年后《甘肃玉门石油报告》完成,引发了中国地质学界对河西走廊地区的关注,但由于时局动荡,玉门石油的勘探又被延后了16年。1937年抗战爆发后,孙建初带队前往玉门寻找石油,1938年8月11日,第一口井喷涌出工业油源,成为中国石油工业的起点。新中国成立后,玉门油田成为了河西走廊上第一个大规模开发的宝藏,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诚如我们经常提到的那句话“玉门,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铁人王进喜的故乡”。从玉门油田走出的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石油人,不仅为中国石油工业的起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更是以铁人精神感召着一代又一代人报效祖国。诗人李季有诗云“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就是对玉门油田和石油人的最好注脚。

    除了玉门油田,河西走廊上的矿产资源开发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伴随着镜铁山和金川镍矿的先后发现,酒泉钢铁公司和金川公司成立,新兴有色冶金工业基地在河西走廊拔地而起,因矿产资源的开发而诞生了两座全新的城市——嘉峪关和金昌。茫茫戈壁上新的景观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一代又一代人艰苦奋斗的见证。进入新世纪,风电走廊成为了中国可再生能源的“陆上三峡”,途径河西的兰新高铁全线通车,河西走廊还是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的能源战略大通道。

    河西走廊,因为丰饶,所以美丽;因为历史悠久,所以沉厚包容。2013年11月,“一带一路”上升为国家战略,包含河西走廊在内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河西走廊,必将在新的历史时期继往开来、砥砺奋进,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就像是该片结尾处说的那样:“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正在继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河西走廊》高分纪录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skq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