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林语堂的闲适生活哲学

林语堂的闲适生活哲学

作者: 阅跑影财者 | 来源:发表于2018-08-21 18:19 被阅读0次

    一年前,看高晓松的《晓说奇谈》,其中有一期是讲林语堂的。节目中有一句高对林语堂的评价,一直记忆深刻。大概意思是,林语堂是少数几个我(指高晓松)认为活明白了的大师。

    高晓松,是一个超级无敌乐天派,随性、豁达、知天命半玩式的生活态度。当然,矮大紧的身世背景确是完胜你我的,可能在他的字典里都不会有谋生,自卑这些词语的存在。这一点有不了解的同学,可自行百度搜索。网络上有一篇热文《生活实在很操蛋,至少还有高晓松》,道出了高晓松一路走过来“不止眼前的苟且,更有诗和远方”生活历程的缩影。高的这句评价,既是对林雨堂生活哲学的推崇,也是自我生活态度的投射。

    林雨堂在《生活的艺术》全书中都在讲他的这种闲适、怡然、超脱、享受人生的这种生活哲学。林式闲适哲学以中庸的态度为基础,凡是 不希望太多 ,也不能太少。把人的一生介乎动物与人类之间,介乎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介乎崇高的理想和卑鄙的情欲之间,追求动与静天然的平衡。这种平衡便是人类天性的本质,既有从猿猴进化而来动物兽性,又有人类几千上万年文明发展的人性。在这种本质下:既有勤奋追求上进的渴望,又有凡夫俗子吃喝拉撒睡本能享受;既有诗一般的超凡气质,又有对漂亮女人的垂涎,这些都是人之常情。看看,林大师把人生、人性洞悉的有多通透,难怪被高认为是少数活明白了的大师。

    林语堂以哲学的视角,来论述人类平实生活。在自序中大师虽谦虚表达不是专业的哲学家,但本书中金句连连,字里行间哲思泉涌。一年前,曾囫囵吞枣般翻阅过此书。皆因哲思浓厚,道行不足难以静下心来啃读。一年后重新拾起,在部分章节上依然阅读困难,好在坚持下来啃完了。这算是本人读的最为认真的一本书了,几乎每一节都做了重要语录摘抄和个人感想笔记。摘抄过程中也曾一度无所适从,皆因大师思想深邃,每一段落和字句都是哲学式表达。每看一段仿佛都要闭目思绪良久,看能否get大师思想的点滴碎片。如真要认真,真得像学习国学四书五经一样,悟读、默写、背诵一样都不能少。

    这两年渐渐养成读书的习惯。书读的多起来了呢,总会有点YY的想法。琢磨着人从娘胎里出来走一遭,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生命短暂几十年,应该怎么样去度过?事业、家庭、财富、健康、娱乐、兴趣,有限的时光哪些孰轻孰重?读到这里,可能有同学就会发问了,你是不是读书读傻了,尽整这些虚无缥缈玄幻的东东干啥,有这精力还不如多去加加班多写几段代码。其实我到不觉得了,人呢只有把这些问题想通透了,它的人生才会活的明白,最后才不至于“我都还没弄明白怎么活呢”生命就已近尾声,留有遗憾。这些想通透了,大到跟谁结婚、是否出国留学,小到求学选择专业、求职跳槽的选择决策上,你才会有逻辑支点。同时在生活上,也不会陷入人格分裂。既然选择了创业,就应该想到白加黑5+2将会是常态,家庭的照顾必然失去平衡;既然选择了朝九晚六,就不要去羡慕创业者聚光灯前的风光。既然选择了工作之余刷博、刷圈、刷据,就不要太嫉妒同事职场混的比你好。

    这里,我又要说股神巴菲特的例子了。巴菲特最成功的地方不是他靠投资在60岁的时候成为世界首富,而是他在6岁的时候他就想明白了他这辈子想做什么,11岁买了第一支股票。投资既是他的事业,也是他的爱好,也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所以他花了一辈子的精力时光践行到底。现今,80多岁高龄了,依然神采飞扬每天要跳着踢踏舞去上班。说老实话,前面活了三十多年,真没太去思考这些问题。一路下来,家里和老师说要好好读书考大学,自己就好好学习考大学。走上社会,领导指方向往哪打,自己就往哪打。别人买房买车了,我也想买房买车。别人跳槽加薪了,我也想跳槽加薪。我不知道这算是整个国民集体主义教育的悲哀,还是自己的悲哀。我们从小接受的集体主义教育,所有人都要学雷锋,所有的考试都要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要答同样的试卷去挤那根独木桥。集体主义教育观以同样的模子来刻画人,殊不知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独特的基因,各有不同的成长环境,必将演变不同的人格特质。集体主义教育所塑造出来的价值观会认为,他的社会价值取决于他所处的社会阶段及周围人对他的看法。这样,有的人终期一生,都在一个舞台上演戏,而且从未出戏。一生辛辛苦苦的工作,并不依照自己的本性,而只是为社会人士的喝彩而生活。每一个人都是原创,被硬生生的活成了一个盗版。

    本书的前五章《醒觉》、《关于人类的观念》、《我们的动物性遗产》、《论近人情》、《谁最会享受人生》讲到了宗教、人性研究、动物性本能、人的尊严、梦想、幽默感、个性以及孔子、孟子、庄子、子思、陶渊明等古代文化大师。如果归纳成一句话的话,以人为中心,在说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句话的答案就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尽可能的去追求无限最大化的快乐。读到这里,在尘世中刻苦上进的同学,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消极的生活哲学。确实这本书刚出版时(大师在美写的英文版,后译成中文),被“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先生大骂。在当时中国正处理水生火热,急需救国救民的国情下,去论调快乐闲时确显得不合时宜。反观在美国,这本书引起了轰动,再版四十多次。在美引起轰动,同样也是跟当时美国国情有关。当时的美国,正是美国工业化革命如火如荼时期,每一个国民头顶都顶着一副对联。对联的左联是刻苦,右联奋斗,横幅是追求财富。想一想,是不是与如今的中国国情十分的相似。

    虽然没有系统化学习过国学,但也献丑粗浅的谈下鄙人的理解。找时间真要好好研读下,几千年传颂至今必然是经典。儒家成圣,道家成仙,释家成佛。圣人、神仙、佛,其实是后世之人的神话。这种普度众生、胸怀天下的价值观实在是过于沉重。中华人民潜意识里相信仁义礼智信的积极人生观,所以儒家主导中华文化几千年。相比儒家,道家会显得消极,道家强调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看看修仙成道之士,不是隐居山林,就是高居天庭就可窥见一般。对比,儒家和道家,佛家就更更消极,那是清心寡欲,看破红尘。汉朝汉武帝继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彻底结束了他爷爷爸爸无为而治道家治政哲学,从而令汉朝社会面貌焕然一新。特别在匈奴的对抗上,由和亲政策转为还击、还击、再还击。几十年休养生息,厉兵秣马,都是为了征战匈奴。常年的战争,最后也令汉朝国力衰败,老百姓生活困苦。晚年的汉武帝意识到错误后,颁布了闻名天下的《罪己诏》。今天我们被教导的,勤奋、上进、拼搏、进取都是来源于积极理想主义的儒家文化。顺其自然,随性、乐知天命、知足常乐则来源于现实主义的道家文化。林语堂式的闲适哲学,则是儒家理想主义和道家现实主义的结合,一种中庸式哲学。

    在《谁最会享受人生》这一章节,林语堂认为最会享受的有子思、陶渊明、苏东坡(林语堂还专门写了一本苏东坡传)、白居易等。这里,脑子里浮现出十年前申请的一个QQ,网名取名“乐天”一直沿用至今。取名乐天,一来当时是香港影星古天乐的死粉,二来也是拥戴一种随性豁达、乐知天命的快意人生生活方式。恰巧的是,白居易字乐天(当时注册时,还真不知道)。今天,重读这本书,算是找到了知音。在生活方式上,我越来越推崇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村上春树的极简,另一个就是林语堂的闲适。

    这里,随意摘录几段,让大家领略下闲适哲学是个啥?

    我相信主张无忧虑和心地坦白的人生哲学,一定要叫我们摆脱过于繁忙的生活和太重大的责任,因而使人们渐渐减少实际行动的欲望 。在另一方面,生于现代的人,大都需要这种玩世主义之薰陶,因为这对他是很有益的。

    我以为半玩世者是最优越的玩世者。生活的最高典型终究应属子思所倡导的中庸生活,他即是《中庸》作者,孔子的孙儿。所以理想人物,应属一半有名,一半无名;懒惰中带用功,在用功中偷懒;穷不至于穷到付不出房租,富也不至于富到可以完全不做工,或是可以称心如意地资助朋友;钢琴也会弹弹,可是不十分高明,只可弹给知己的朋友听听,而最大的用处还是给自己消遣;古玩也收藏一点,可是只够摆满屋里的壁炉架;

    我们承认世间非有几个超人——改变历史进化的探险家、征服者、大发明家、大总统、英雄——不可,但是最快乐的人还是那个中等阶级者,所赚的钱足以维持独立的生活,曾替人群做过一点点事情,可是不多;在社会上稍具名誉,可是不太显著。只有在这种环境之下,名字半隐半显,经济适度宽裕,生活逍遥自在,而不完全无忧无虑的那个时候,人类的精神才是最为快乐的,才是最成功的。

    所以我们已经晓得,我们如果把积极的人生观念和消极的人生观念适度地配合起来,我们便能得到一种和谐的中庸哲学,介于动作和静止之间,介于尘世的徒然匆忙和完全逃避现实人生之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哲学中,这一种可说是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完美的理想了。还有一种结果更加重要,就是这两种不同观念相混合后,和谐的人格也随之产生;这种和谐的人格也就是那一切文化和教育所欲达到的目的,我们即从这种和谐的人格中看见人生的欢乐和爱好。这是值得加以注意的。

    本书的后九章,依次讲述的是林语堂,如何在生命、家庭、大自然、旅行、文化、思想上去享受这种闲时哲学。说白了,就是在家庭、旅行、大自然等这些领域如何找乐子的,不过有一点林语堂居然没有谈到健康。人生是道盛宴,关键看你的胃口如何。往往是胃口比庭席重要,发现美也比美本身更重要。后面这部分,不是今天要说的重点,就都这里吧。

    现在时刻北京时间下午17:44,今天的白天时光算是已完。回顾今天的一天,6点起床去跑步,在微风细雨、泥土、花草芳香夹杂下奔跑了10公里,最后的两公里转为大雨滂沱。好久没有在雨中奔跑了,完后一个字爽。在动物本能条件下,爽是不是就应该等于快感,等于幸福呢。完后,吃完早餐,陪同儿子去深圳书城读书,买书。在去的过程中,公交上与之探讨《狼图腾》中关于小狼的故事,我两相谈甚欢。中午吃完饭,家中小睡一小时,醒后写下此文。此刻,准备去买菜,准备几个家常菜,全家人共进晚餐。按照林大师的闲适哲学理论,我这应该也算吧,普通且美好的一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林语堂的闲适生活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snj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