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国庆八天已渐进尾声,大家在朋友圈各种晒也渐渐消停了。因为女友十四日要考注会,所以国庆八天基本没怎么出去玩,都是在家复习考试。因此我就对她说,等考完试后,让她好好出去玩,放松一下。
今晚不知道为何,她跟我说等考完试自己不知道到去哪里玩,出去玩的意义在哪里?我一时也回答不上来,我当初的建议只是让她放松,感觉十一假期大家都到处旅游,她没有享受到,所以想弥补一下。没想到她竟然想得这么深,我不由得也深思起来。
是啊,国庆假期六亿多人出行,高速路上堵得一塌糊涂,各种景点爆堵的新闻已不再新鲜了。试问一下,大家出去玩都玩什么了,有什么收获?除了拍一大堆照片,在朋友圈晒晒,证明自己曾经去过,好像也没有更多更深刻的东西。说是放松,实则比上班还要累吧?
先贤们常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今大家似乎都在践行。你看呀,现在科技发达了,读万卷书很容易,手机电子书应有尽有,百度一搜天下知。现在几乎人人每天都是手机控。再说说现代的交通,太方便了,飞机、高铁、动车,万里路都是小意思啦,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像先贤一样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举个简单例子李时珍,小学大家都学过,他是一个典型的读了很多书,行走很多路才写出《本草纲目》。现在百度一搜,本草纲目的内容尽可以查看,真是太方便了,可谁敢跳出来说,你比李时珍更懂各种草药呢?陆游也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们现在的人都觉得科技发达了,可以靠人工智能来生活,不用自己去学习那么多知识,只要不会的,可以用百度搜索,何必要用自己的大脑来存储知识呢,这不是折腾吗?所以不必读万卷书,只需要手机在手。还有“行”,网络上各种视频,3D技术栩栩如生,看一遍如身临其境,何必自己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做,去经历呢,完全可以做到“坐在家里行天下”呀。
这样的想法其实和赵括的“纸上谈兵”无异。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廉颇老将军迎战,老将军利用赵国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势采取坚守的战略。如此僵持一年多,秦国久攻不下,两国均陷入了进退两难境地。后来秦国采用离间计,成功让赵王启用满腹兵法而并无一次实战的赵括将军,来替代廉颇老将军。赵括按照兵法所云,认为秦军长途劳累,且军粮供给不足,以攻为守,想把秦军一举歼灭。结果被秦军佯败诱其深入,最后将赵军40万大军围歼活埋。再看看今天,各国军队对作战兵法应该说学习很多,比古人更胜一筹,为何没事就来个军演,联合演习等,这不就是行吗?天天在基地学习训练的兵能打胜战吗?
明朝的大思想家王守仁(也就是阳明先生)提出了“知行合一”。他主张:凡谓之行者,只是著实去做这件事。若著实做学问思辩功夫,则学问思辩亦便是行矣。他把《中庸》里的“知”的四个侧面“学、问、思、辩”合四为一,即知行合一。我觉得至少“坐在家里行天下”缺乏“问、思、辩”,显然不是行。
所以,在我看来,古人的传统智慧不能丢,我们既要知,也要行。这就有一个前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首先得要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有什么喜好,特长之类的。这样,我们才能确定我们知行的目标,以至于不偏离我们的人生轨迹。比如,我要成为一个建筑学家、经济学家、画家、音乐家,……等等。
有了一个确定的目标后,那么就可以“知行”了。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会不惜一切的学习相关的知识,将“学、问、思、辩”融入其中。“知”和“行”是分不开,“知”中带“行”,“行”中有新“知”,循环不断,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终点。“知”就好比你手中的地图,指南针;“行”好比你迈开的大腿。只有“知”没有“行”,不管你的地图、指南针再怎么精准,也无法到达终点。只有“行”没有“知”,腿再矫健,也会多走很多弯路,同样很难达到终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分为三步走。首先,你得先确定你的终点在哪里。然后带上你的地图和指南针,再然后就是只管迈开腿。
现在我们很多人常常忽略了自己的终点,不知道终点在哪里。有的人选择哪的景点人爆满我去哪里,有的呢则相反,人少的我才去那玩,还有的看别人再朋友圈发国外旅游照,也跟着出国看看,……,都是人云亦云。有多少人有过为自己的人生终极目标去规划,去践行?哪怕用一辈子去干好一件事,那也是很了不起的事。
孙武,《孙子兵法》的作者,前20多年学习先前的各种战事历史,自己花了七年写了《孙子兵法》初稿,为了验证他所写的兵法,在吴国谋划几年,领军作战十几年。在作战过程中不断修订兵法,后来感到杀戮太重,在不断思考和总结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终极目标,那就是“以战止战”“不战而屈人之兵”,最后才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六千多字的经典著作。
最后还有一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个过程很长,需要坚持下来。如何看出来呢,古人用词比现在人精准,比如“举一反三”,“三”代表多。“行百里者半九十”,百里也很远,为什么他们不说“读三卷书,行三里路”,“行百里路”。“万”字,表明了很遥远,需要终身学习,终身践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