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聊聊“慢”字。先从慢跑说起。
有段时间,膝盖有积液。因此,每次跑步前,都会先提醒自己慢慢跑,结果却是每次都会越跑越快,特别是看到被身旁的跑友一个个超越时,更是好胜心起,不甘示弱。后来才逐渐明白,想减缓速度,特别是不受环境影响慢下来,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最近由于身体有恙,真心不能跑快了,才深切体会到慢跑的好处:可以轻松的感受到每一个毛孔的舒张与呼吸;可以觉察到每一颗汗珠的渗出、滚大、滑落;可以清晰的闻到青草与河水的味道;可以漫无边际信马由缰的思考问题,而且脑子会特别空灵,思路特别清晰。真是享受。
我自我觉知我是一个风风火火的性子。想起一件事便急切的想把它做完,留在那儿放着,心里总是疙疙瘩瘩,有时睡觉都不安宁,梦境中常常都是在构思思路。每一件事,都像爬山一样,匆匆忙忙就爬到山顶了,大多数风景都是一扫而过,根本就没有享受过做事的过程。现在甚至冒出念头——以前都是白活了。
找来好多慢节奏的鸡汤喝,真喝出一点营养来,记下来,做个分享。

慢,除了是一种生活态度,他还是厚积薄发的源泉,是成就事业的坚强柱石。先说笑料:王阳明先生为探究格物致知,在竹林里不温不火慢吞吞地格了六七天竹子,虽然格的走火入魔,甚至幻听、虚脱,类似笑谈,但殊不可知这对后来他成就心学的作用是不是巨大。
笑话飘过说案例之一:蒋经国当年从俄国辗转回国后,蒋介石为了培养的国学和民主意识,要求他:第一还是要多读古文,并须读得烂熟,背之再背;大约每篇古文至少要读一百遍以上,到月底并须将从前所读书全部理习一遍;如尚生疏,则再诵读,必将再能背诵,毫无阻隔,然后方休。如此则三个月之后,约可三十篇长文可以背诵,则文笔必畅通矣;若能有百篇古文烂熟于胸中,则能成文豪矣。这个慢功夫,着实让人瞠目结舌。

再看案例之二我们伟大的曾国藩先生:自认字开始,他常在睡梦中被父亲叫醒,背诵四书五经。一遍不成就十遍,十遍不成就百遍,百遍不成就千遍,直到背诵下来为止。曾国藩读书用的是笨功夫: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学习如此,打仗亦如此。曾国藩打仗和其他名将都不同,出兵慢,打仗也慢,举一个例子,在他攻打田家镇时,他派士兵砍断拦江的铁索,当时很多人都说这样速度太慢了,唯独曾国藩认为慢不是问题,只要有效,哪怕再慢也是好的。在很多时候曾国藩的慢其实是一种谨慎,他从来不贸然出手,而一旦出手则必然稳如磐石、无懈可击。

两个小例子,说明因为慢,求甚解,求根实是两位先生成为伟人的“桥”。如果蜻蜓点水,了然敷事,不精深专,可能也就难成一代奇雄。
慢还有什么美丽之处?我觉得慢还是岁月沉淀,睿智聪慧的体现,高僧或行业泰斗,每一个陈缓的姿势,都是深厚功力的外现
。慢又是慎全思考的土壤,古代的官场讲求官步的第一要领就是慢,慢不仅出威严,还可以观察环境,应对突变;看国家领袖讲话都是一个短句一个短句的迸出来,每个短句都是沉吟半天,为的也是一个思考。当所有都慢下来的时候,思考便会自然而生。
总而言之一句话,要成功,需慢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