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近些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农村除了作为休闲旅游之地外,也作为历史文化之地而存在。
作为休闲旅游之地,主要是得益于自然地理环境,是城市居民短暂“逃离”城市的好去处。吃吃喝喝,散散心,倒是也不错。
作为历史文化之地,倒是文化消费主导下历史重建的结果,是人们对于农村历史文化的想象与猎奇。
就拿耕读传家来说,这可以说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村落的根本,也是其得意延续的重要因素,更是现今人们消费的重点。
二
韩城党家村文星阁
在古村落里转悠,总会发现类似“文星阁”这样的具有历史特色的建筑,就是这样一个建筑撑起了整个村落。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中国古近代的村落以农耕为根本,这是养活自己的方式。如果说要过的好一些,那就要考取功名——读书。
而“文星阁”这样的建筑就是读书文化下的产物,寄予了整个村落对于读书考取功名的厚望。
当然,如果有人恰好通过读书考取功名了,光宗耀祖了,那也是通过捐修类似的建筑,来回馈村落,同时也加强了对读书文化的认同。
于是“耕”与“读”就深深地连接在了一起,生成了特有的耕读文化,延续至今。
到如今,每逢考学之际,类似“文星阁”这样的地方定是香火旺盛、熙熙攘攘。
三
袁家村的魁星阁
就连司马迁祠这样的也会成为读书文化的象征之地,也被人们奉为读书人之“圣地”,朝拜之人也是络绎不绝。
司马迁祠这些都是历史文化之地,但是又以某种形式融入到现今人们的思想行为里,深刻彰显着耕读文化的生命力。
虽然城市化进程的加剧,“读书无用论”日渐显现,但是对于耕读文化的深深依恋依然难以克服,成为我们大多数人的底层文化心理。
四
但是这些建筑物在被文化消费的同时,其本体价值也在不断的消解。为什么这么说呢?
看似现如今每逢考学之际,文星阁、魁星阁、司马祠等依然人头攒动,莘莘学子慕名而来朝拜,以求升学顺利。实际上人们已经丧失以往的那份虔诚和信仰,更多的是一种跟随大众而动的随大流,和“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侥幸心理。
出现这种局面的核心是耕读文化的式微与消费文化的日盛。
以文星阁、魁星阁、司马祠等为典型代表的场域已然成为消费的场域,其建筑物已然成为一种文化消费品。说的直白点,那就是一个赚钱的东西和地方。这样一来,它又有何神圣而言!
也就是说,这些建筑物的性质已经变了。
五
在文星阁旁边是各种各样的具有特色的文化体验活动。期间我就跟一个体验活动的老板聊了会儿。
我问:“您是这村子的人吗?”
——是。
“那您还住在这里吗?”
——还在!
“我看好多房屋都锁了门,好像没有人住了。”
——是的,好多都搬出去了。
“那都去哪住了?”
——村里在北边专门选了一个地方,大家都集中住到那里去了。
“那您怎么不搬过去呢?”
——也比较麻烦,还要置换土地,还不一定有合适的,愿意换的。
“哦。那您就专门在这儿做生意?”
——不是啦!节假日人多的时候才来这儿租地摆摊,平时还是种地呢!
“你看这人这么多,肯定很赚钱,干嘛还种地呢?”
——也就节假日这几天人多,再说了还得跟人家交租金、管理费的。
“这不是你们自个儿的地方,为什么还要交其他费用呢?”
——公司来了其他好多人,(说着示意我看旁边几个工作人员)他们也要工资呀!
……
六
从与老板的对话中可以发现,这种带有一些传统文化的村落已然改变了其性质,商业化的进驻,加剧了原始村落文化的异化。
原住民逐渐搬出去华丽转身成了“城里人”,开始借着旅游赚钱;原本居住的宅子已经不是用来住的,而是用来给消费者看的;而文星阁之类的建筑也成为了消费的特殊景点而原有的价值和意义悄然间慢慢流逝。
这里的一切一切只与耕读文化有关,在消费着耕读文化,而不再是耕读文化本身了。
这就是耕读文化的当代演绎。耕读已经不再传家,打造耕读文化的消费体系也许倒是传家之法。
所以,当我面对一个个题有“耕读之家”的老宅子时,多少有点怅然若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