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Day 30: 做对的事 静待花开

Day 30: 做对的事 静待花开

作者: butter棠 | 来源:发表于2020-12-15 19:01 被阅读0次

    周末,不过是我逛了个书店的功夫,我家弟弟在玩具店抱了两只长得非常相似的玩偶出来,对,是两只!价格且不说了,主要是作为熊猫控的弟弟,他已经拥有一大堆熊猫了!

    老母亲心里警铃大作:“已经有了这么多熊猫了还买,孩子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没有自控力!” “大人也没有办法控制自己,要什么给什么,毫无原则!” 一阵腹诽。

    眼前,被怂恿掏钱的和始作俑者两个人和谐地站在一起,一副相亲相爱。我决定还是从始作俑者下手。

    “弟弟,能告诉我为什么又买了熊猫?这两只还这么像?我们不是说好了圣诞节才买礼物的吗?”

    “你仔细看,这两只完全不一样的。这只是这样的,那只是那样的....”弟弟试图解释给我听,似乎感受到了我的不满,他补充到,“我圣诞节不要礼物了。”

    我当下没有继续说什么,只在回家的路上,试图给孩子讲关于 “延迟满足”“自我约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姐姐似乎get到了一点,而弟弟一脸茫然。

    我忽然意识到,我这一套根本不凑效,至少在当下。为什么呢?

    01自我负责是由内在动机驱动而非外部刺激

    首先, 孩子看不到“等到圣诞节买玩具”这样的延迟满足对他的好处,仅仅是父母告诉他们不能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要自我约束,而这恰恰是成年人认为的“好处”。

    《影响力》这本书里说:

    “社会科学家已经确定了一点:只有当我们认为外界不存在强大的压力时,我们才会为自己的行为发自内心地负起责任。”

    这就是自我负责的能力。放在孩子的身上说,来自父母的压力和劝说,或者是奖惩等等外部刺激,这些只会暂时让孩子顺从我们的愿望。这种由外部刺激达到目标效果其实是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只有孩子真正意识到这么做对他们有好处,才会慢慢建立内在驱动力并自我负责。

    因此,我的期望和对他们的说服仅仅是我觉得对他们有好处,对于一个幼龄熊猫狂热爱好者来说,谁阻止我买熊猫谁就是我的“敌人”!何来的好处?!

    02延迟满足能力的本质是自控力,而自控力的前提是安全感

    “延迟满足”这个概念最开始提出来是来自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Walter Mischel对一群幼儿园的小朋友设计的“棉花糖实验”,小孩子可以选择一样奖励(棉花糖或者巧克力等等),或者选择等待一段时间直到实验者返回房间(通常为15分钟),得到相同的两个奖励。

    “延迟满足”就是在等待过程中自我控制的能力。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而自控能力的前提是孩子有非常强的安全感,对周围的环境非常信任。这就是等待的心理基础。试想一下如果孩子很肯定棉花糖不会被别人吃掉也不担心被实验人员拿走,大概率上孩子会多等上个几分钟拿到第二颗。

    03安全感的建立是在幼儿时期充分的即时满足孩子的需求

    孩子在出生到幼儿时期这个阶段,是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关键时期。

    父母及时回应和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可以信任的,即使偶尔有小小的要求没有被满足,他也会觉得这个愿望迟早可以会实现,因为以往一直被满足的经历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安全的。

    设想上面的实验,如果孩子的需求之前一直被刻意的忽略或者延迟满足,孩子可能会担心“得不到”而迫不及待地满足自己。有的家长为了训练孩子的自控力,刻意延迟满足孩子的需求,反而破坏了孩子的信任和安全感。

    由此可见,“延迟满足”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然建立起来的能力,并不是由家长刻意延迟孩子的需求而锻炼出来的。肯定孩子的需要,即时回应孩子,不刻意延迟满足,才是孩子安全感和自控力的真正来源。

    看到了吗?即时满足➡️安全感➡️自控力➡️延时满足, 看起来有点悖论,但事实上恰恰是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予即时的满足,才能造就孩子之后延时满足自己的能力。

    那我一定就要不停的即时满足他给他买熊猫吗❓

    事实上只要孩子是有安全感的,随着年纪的增长,他们也会意识到有些东西并不是他们需要的。这点在我家大两岁的姐姐身上已经渐渐可以看出来了。除了偶尔还是对非常想要的东西无法抗拒之外,已经开始有自己理性的分析了。这一点也充分证明了,自控能力(还有很多其他能力)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慢慢养成的。

    而多数时候紧张和恐惧的是大人。比如开头看着抱着两只熊猫的弟弟,急着说教的我。

    家长能做的,就是做对的事,静待花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Day 30: 做对的事 静待花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sowg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