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不会思考的人,人云亦云说的就是我。在我的脑中,做决策就是靠别人的意见,如果幸运地遇到一个会思考的人,就很幸运;我所做的决策就很好,反之则很惨。对于像我这样不会思考的人来说,我的消息来源就决定了我的思考质量;很被动。而思考力要是能够上升一个层次,那么决定自己思考质量的因素就变成了自己的思考力,自己是否有能力去看清一个事物的真相,而不在是自己的消息来源了。

我在大一的时候才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学习这方面的文章,有了自己的一些观点,这些观点可能在外人看来会觉得这不是很简单的基本功么,应该是刻在基因里的啊,怎么还用特意去学习还总结了。对我来说这就是需要练习的,每个人的起点不一样吧。

在现在的我看来思考力就是:
1.能想象出没有发生的情况,也就是自己没有走的那条路可能会看到什么,以此来给自己反馈;
2.凡事听到某一观点后去找相反的证据,而不是别人说啥就是啥;
3.思考的深度,这样下去还会发生什么;
4.元认知,弹窗机制。
薛兆丰老师在《北大经济学课》讲过破窗谬误为什么不对,因为如果玻璃不被打碎那么我的这部分原本用来修玻璃的钱就会花在其他方面,就会有其他领域的人获益,我也获得了安装玻璃之外的服务。但是就是因为玻璃被打碎后玻璃工来安装玻璃是显而易见的,而玻璃没有被打碎后这笔钱的去向的可能有千万种,所以需要我们去想象。所以能够把没有发生的情况想出来的能力就很可贵,这样可以使自己得到反馈,来检验自己正在走的路是不是最好的。
我之前之所以会人云亦云,就是因为自己总是觉得别人说啥都是对的,所以这第二点对于我来说很重要,有些人真的是很有自信,自己想到点什么就感作为一个“资深老司机”说出来,而他说的多半就会是错的,这时候找相反证据就很容易让他的肤浅显露出来;也可能某一个人的言论确实是正确的,但没有一个道理是放任四海而皆准的,所以哪怕他说的是正确的也会有其限定区间,而通过找相反的证据也可以逐渐确定其区间。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把事情想的很表面,之后就做决定,而如果我们会把这件事深扒一下,可能就会看到他会有很多自己不喜欢的地方进而做出不一样的决定。比如,我帮我爸选购电视时,售货员向我推销一款电视,这台电视在显示影响时会有拖影现象,于是我就问售货员说为什么会有拖影,店员说这是片源的问题,和电视无关,但这台电视的价格很低,但我但是也没有选它,最够选择了别的电视,现在想一想如果当时只想到了“片源问题”回家后电视不会有问题,那么买回来后万一有问题我肯定会去换货,而他好不容易卖出去一台电视肯定不会愿意换,如果讲法律的话就要看合同里有没有拖影这项条款或者我在当时有没有和店员沟通时的录音,所以想深了才会发现有这么多可能,而我完全可以避免这些可能。这就让我觉得这思考力很有用。

元认知会让自己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是不是有悖于自己的目标,这就像电脑里的弹窗机制,在有“病毒”入侵后会弹窗告诉自己要不要选择杀毒。
自己也在向着4项思考力不断地靠近,相信长期后的自己会有更加出色的大脑。
网友评论